湖州市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

admin 2024-02-05 阅读:61 评论:0
  湖州市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       “十四五”时期,我市将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乘势而上开启高水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率先打造湖州“无差别城乡”,率先探索建设共同富裕美好社会。为更好...

  湖州市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

   

  “十四五”时期,我市将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乘势而上开启高水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率先打造湖州“无差别城乡”,率先探索建设共同富裕美好社会。为更好推进“十四五”时期社会发展工作,根据《浙江省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湖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远景目标纲要》精神,结合实际,编制本规划。规划期限为2021年至2025年,展望至2035年。

  一、“十三五”社会发展回顾与“十四五”发展环境

  “十三五”以来,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实施富民惠民安民行动计划,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一)现实基础

  1.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持续提升。就业优先战略全面落实,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累计64.4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5%。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至1.66,为全国城乡差距最小的地区之一。全民参保计划深入实施,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障制度率先基本实现城乡统一,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98.6%和99.78%。基本民生保障和兜底力度持续加大,全市最低生活保障年标准由7680元提升至10476元,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在全省率先完成城乡、区域“双同标”。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教育强市、卫生强市、科技强市、体育强市、文化强市等建设扎实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创新驱动力居全国第6位,人才发展综合指数评价居全省第3位。教育现代化水平迈上新台阶,15年教育普及率达到99.59%,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63.63%,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92.26%,“安吉游戏”成为国际名片。健康湖州建设成果显现,全市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3.3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高到34.57%,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分别下降到6.03/10万和1.57‰。养老服务能力明显提升,每千名老年人拥有社会化养老床位数58张。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能力水平显著提高,2020年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65平方米,位列全省第1位。文化惠民深入人心,公共文化设施基本实现城乡全覆盖,“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城市品牌成为我市文化推介的最强金名片。

  3社会产业蓬勃发展。健康产业快速发展,规模总量不断扩大,健康产业总产出达370亿元,年均增速达到16.2%。旅游产业规模达千亿,旅游总收入从2016年的882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1354亿元(初步测算),太湖旅游度假区、安吉灵峰旅游度假区、莫干山国际旅游度假区成功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安吉县成功入围全国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文化产业提质增效,文化旅游加快融合,文化产业主体规模持续壮大,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法人单位达249家。体育产业量质齐升,拥有国家级体育产业示范单位1家、国家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1个、省级运动休闲基地3个、省级运动休闲旅游示范基地5个。

  4.社会改革纵深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向公共服务领域延伸扩面取得新成效,“一证通办”民生事项比例达100%。群众全生命周期“一件事”改革成为新亮点,群众改革获得感进一步提升。教育改革发展取得新突破,在全省率先实现小学和幼儿园校内托管服务全覆盖,实现全市义务教育乡村学校结对帮扶全覆盖,实现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全覆盖。启动实施全国首个数字健康城市建设,建成国内首个“无胶片化”城市,成为全省唯一的“三医联动”“六医统筹”集成改革试点市,入选省综合医改2020年度“十佳典型案例”。

  社会治理转型优化。成为首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平安湖州建设成效显著,2020年,全市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0.0227人/亿元,群众安全感满意率稳居前列,平安建设实现“十三连冠夺金鼎”。社会治理不断健全,完成市、区县、乡镇(街道)三级基层社会治理信息平台的升级改造,探索形成了镇域治理的“织里经验”、乡村治理的“余村经验”,成功举办“中国治理的世界意义”国际论坛。生态文明走在前列,美丽浙江考核“九连优”,“五水共治”七夺“大禹鼎”,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6.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以清单化、标准化、制度化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各项任务,高水平实施涵盖基本公共教育、基本就业创业、基本社会保障等八大领域的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共计120项,项目数量、服务范围均超国家规划,服务对象、保障标准及覆盖水平全市城乡统一,具有湖州特色的基本公共服务地方标准体系在全国率先建立。基本公共服务财政保障体系基本确立,全市财政新增财力三分之二以上用于民生事业支出。公共服务质量满意度连续多年位居前列,其中2020年公共服务质量满意度排名位列全国第二、全省第一。

  但同时,对标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全市社会民生领域还存在不少短板与问题。比如,医疗卫生方面,大卫生、大健康格局尚未完全形成;公共卫生体系短板凸显;医学“高峰不高”和服务“基层不强”并存;卫生健康系统人力资源不足。教育方面,优质教育资源供给还不够充分;局部区域义务教育资源供需还不够均衡;教育治理水平与治理能力还有待提升;教师队伍建设体制机制还不够创新。“一老一小”方面,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城乡养老布局不够均衡,0-3岁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还不完善。平安建设方面,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风险防范体系有待完善。就业、城乡居民增收等方面也面临较大压力。

  (二)发展环境

  崭新起点:全市开启率先打造“无差别城乡”、率先探索建设共同富裕美好社会新征程。“十四五”时期,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的同时,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是今后我市社会发展的重要导向。作为全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首批试点,我市明确提出在全国率先打造“无差别城乡”,率先探索建设共同富裕美好社会,围绕经济富裕、收入富足、精神富有、服务优质、全域优美、制度优越“三富三优”提出了全方位、强有力的战略举措,将不断完善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提升城乡居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完善人的全生命周期服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深刻转变: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全面升级。“十四五”时期,我市民生需求将呈现“三大转变、三大增长”新变化,即由“数量”向“质量”转变,对优质教育和医疗资源、高质量就业、居住环境提升等需求日益增长;由“传统”向“新型”转变,对数字生活等新型服务需求日益增长,尤其是疫情推动在线学习、健康、娱乐等服务需求快速释放;由“物质”向“精神”转变,对精神享受、公平正义等具有主观色彩的精神需求日益增长。面对社会民生需求的深刻转变,需要加大力度补齐基本公共服务短板,增强非基本公共服务弱项,加大婴幼儿照护、高等教育、家政服务、健康体育、文化旅游等优质服务供给,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释放新兴民生消费潜力。

  3.全新变迁:经济社会结构处于加速调整阶段。“十四五”期间,人口结构、城乡结构、收入结构、家庭结构等社会结构将加速调整,社会利益关系更趋复杂。从人口结构来看,一方面我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将深入推进,农村人口和省外人口流入趋势明显,在丰富劳动力资源的同时也给公共服务带来巨大供给压力;另一方面我市人口老龄化加剧,我市60岁及以上人口已超过全市1/5,完善健康养老服务体系迫在眉睫,同时随着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加快落实,人民群众对构建育儿友好型社会的愿望更加强烈。从收入结构来看,优化收入分配的要求更加迫切,更多普通劳动者将通过努力进入中等收入群体。

  4.加速变革:数字化改革开辟数字社会建设新路径。当前,世界已经进入万物智联的新时代,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5G网络加快建设,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广泛应用,将全面推动数字赋能社会高质量发展。与此同时,浙江省全面推进数字化改革,全力打造“整体智治、唯实惟先”的现代化政府和数字社会,以“城市大脑+未来社区+乡村服务”为核心业务场景,数字教育、数字文旅、数字健康等一大批跨部门多业务协同应用将爆发式增长,为全市加快建设场景化、人本化、绿色化、智能化的美好数字社会提供了巨大的潜力空间。

  二、开启“十四五”社会发展新征程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的示范样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更大力度推进社会事业全面提升,更大力度引导社会产业加快发展,更大力度推动公共服务优质共享,更大力度推动数字社会建设,率先探索建设共同富裕美好社会,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在全市加快打造“重要窗口”的示范样本、奋勇争当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的排头兵、高水平建设现代化滨湖花园城市、共同富裕示范先行率先打造“无差别城乡”的新征程中谱写社会发展新篇章。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共同富裕。从群众最关心的地方做起,把群众最需要的事情做实,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更高品质精神文化需求,推动实现共同富裕,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成色更足。

  坚持公平普惠,推动优质均衡。主动适应一体化发展和人口流动趋势,瞄准短板,重点突破,促进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新城和弱势群体倾斜,实现人人享有底线水平以上的公共服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政承受能力,动态提升民生保障水平,推动社会事业优质均衡可持续发展。

  坚持数字赋能,推进整体智治。坚持数字化发展方向,加快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在社会发展各领域的深度应用,拓展数字化场景应用,全面推进数字社会建设,高标准打造“数字湖州”,让城乡变得更安全、更智能、更美好、更有温度。

  坚持深化改革,激发城市活力。创新完善改革破题体制机制,有机统一“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全面发挥“低成本创业、高品质生活”优势,统筹发展社会事业和社会产业,推动改革更好对接发展所需、群众所盼、民心所向,有效激发城市社会发展内生动力。

  坚持严守底线,确保安全稳定。坚持底线思维、强化风险意识、提高防控能力,把安全贯穿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注重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增强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的科学性、主动性、预见性,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确保社会平安稳定。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体的橄榄型社会结构基本形成,人的全生命周期需求普遍得到更高水平满足,共建共治共享共同富裕示范先行取得实效,努力打造人民幸福美好家园。

  ——就业增收富民迈上新台阶。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体的橄榄型社会结构基本形成。全市五年新增城镇就业3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2%以上。

  ——公共服务惠民迈上新台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率先实现,数字化、高品质、个性化公共服务供给更加丰富,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3.5岁,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到4.6个,每千人口拥有医疗机构床位数达到7张,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71%以上,在人的现代化方面走在前列。

  ——社会产业利民迈上新台阶。着力增加健康、文化、体育、教育等社会领域产品供给,力争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6%左右,健康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6%,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8%以上。

  ——平安建设安民迈上新台阶。平安中国示范区的先行区基本建成,重大风险防范化解能力、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显著增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走在前列,依申请政务服务办件“一网通办”率达到90%以上,综合行政执法事项占比达到20%以上。

  表2-1 “十四五”时期全市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就业增收

  1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

  —

  7左右

  2

  城乡居民收入倍差

  —

  1.66

  ≤1.6

  3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年

  10.38

  12

  4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万人

  17.3

  〔30〕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5

  人才资源总量

  万人

  71.26

  100

  6

  城镇登记失业率

  %

  1.5

  ≤3.5

  7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

  65.64

  ≥72

  公共服务

  8

  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

  个

  2.18

  4.6

  9

  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降低

  %

  —

  〔5〕

  10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

  63.63

  ≥71

  11

  居民综合阅读率

  %

  88

  93

  12

  城镇住房保障受益覆盖率

  %

  23

  24.5

  13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

  平方米

  2.65

  确保3.0,

  力争3.2

  14

  每千人口拥有医疗机构床位数

  张

  6

  7

  15

  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常住人口)

  人

  3.25

  4.35

  16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

  万人

  221.39

  230

  17

  每万老年人口拥有持证养老护理员数

  人

  13

  28

  18

  人均预期寿命

  岁

  83.3

  83.5

  社会产业

  19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

  6

  20

  健康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4.8*

  6

  21

  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7.7

  10

  22

  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

  ≥1.8

  社会治理

  23

  依申请政务服务办件“一网通办”率

  %

  85

  90

  24

  综合行政执法事项占比

  %

  6.36

  20

  25

  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人/亿元

  0.027

  较2020年下降50%

  注:〔〕为五年累计数,打*为2019年数据。

  到2035年,共同富裕率先取得实质性重大进展,居民人均收入与人均生产总值之比达到发达经济体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全面建成与“无差别城乡”相适应的高标准现代化公共服务体系,高品质公共服务产品广泛普及。社会文明程度大幅提升,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卫生健康现代化,建成文化强市和体育强市。

  三、打造更具竞争力的人力资本体系

  坚持“以人为核心”,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持续推动人口结构优化和素质提升,提高教育型人力资本,强化培育技能型人力资本,提升创新型人力资本,为高质量赶超发展提供更高水平的智力支撑。

  (一)全面推动人口结构优化

  制定人口长期发展战略,围绕婚、孕、产、保、育等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完善基层妇幼健康服务网络,建立健全有利于促进人口均衡发展的优生优育全程服务管理体系,实现由管理为主向更加注重服务家庭转变。完善生育保险制度,建立以基本医保为主体、生育补贴等多种形式为补充的多层次生育保障体系。完善育儿休假制度,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有效开发利用老年人力资源,落实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政策。建立流动人口服务工作机制,加强人口基础信息数据库与人力资源、城市管理、医疗卫生等综合性、行业性数据库的信息互通共享,全面提升人口精准服务管理水平。

  以我市生育旺盛期育龄妇女和家庭为服务对象,落实省委废止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制”文件的决策部署精神,建立健全有利于促进人口均衡发展的优生优育政策体系,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

  1.婚姻登记阶段。积极开展人口新形势的国情普及教育和生育友好政策宣讲,激发和提高适龄婚育主体的生育意愿,支持和鼓励适龄婚育主体的生育行为,推动适龄生育主体形成“按政策生育”的家庭决策,加快适龄婚育家庭从初婚到初育的时间进程。

  2.适龄婚育主体孕产阶段。联网登记备案孕产信息,及时跟进全面细致的母婴保健指导和医疗服务,启动职业发展压力社会调查,及时提供普惠性或公益性的专业孕产照料服务及孕产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加强丰富多元的新生儿保健服务、母乳喂养、孕妇营养餐和亲子互动指导服务供给。

  (二)高质量普及15年基础教育

  率先实现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发展,确保我市基础教育水平全省领先。推进普惠性幼儿园扩容工程和农村幼儿园补短提升工程,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质量保证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实施初中提升培优行动,深化集团化办学改革,推动新时代城乡教育共同体实现全覆盖,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区)比例达到60%。建立健全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积分量化入学制度。深化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推进普通高中分类办学试点,加快普通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发展。全面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双减”工作,加强“五项”管理,严格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深化体教融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到2025年,争创省现代化学校100所以上,重点培育窗口学校8所,各区县教育现代化发展指数达到80以上。

  (三)实施高等教育强市战略

  推进湖州师范学院创建高水平“湖州师范大学”,努力打造成为教学科研型大学。加快建设湖州学院,努力建设一所与经济紧密结合、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推进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南浔校区)建设,扩大浙江工业大学(莫干山校区)和浙江科技学院安吉校区(中德工程师学院)办学规模,推动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宇翔职业技术学院高质量发展,促进高等教育校地融合新发展。加强与长三角地区名校集团交流合作,实施“名校名院名所”引进计划,支持江浙沪都市圈“双一流”高校同城化配置。到2025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71%以上。

  坚持引进办学与自办高校并举,扩大规模与提升质量并重,加快推进在湖高校高质量发展,成为服务我市发展战略、产业发展、科研创新的智力“加速器”和人才“聚宝盆”。推动湖州师范学院更名升格为“湖州师范大学”,围绕我市主导产业加强学科和专业建设,力争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师范院校前30位,1-2个学科进入省级一流学科A类行列,新增省部级科研平台6个以上,实施百万以上项目年均15项以上,千万级以上项目有突破。湖州学院紧密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快构建应用型学科专业体系,重点建设2-3个省级一流学科。到2025年,在湖高校学生数超过4万人,在湖高校学生留湖率达21%以上。

  (四)推进职业教育先行示范

  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育训兼容,加快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争创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实施“中职教育产教深度融合工程”,支持职业院校申报产教融合“五个一批”工程项目。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建成一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促进教育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探索湖州特色学徒制,鼓励企业利用资本、技术、知识、设施、设备和管理等要素深度参与协同育人。推进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实施中职教育“双高工程”,加快建设5所省级中职高水平学校和19个省级中职高水平专业,争创3所以上国家级优质中职学校和6个以上国家级优质中职专业,做特做精中职学校品牌。

  全面落实产教融合战略,积极融入全省产教融合“五个一批”体系,全面提升教育水平和人力资源质量,重点推动5个以上服务我市发展的特色产业学院建设,打造2个左右实体化运行的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建设2个左右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支持职业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主动与企业在人才培养培训、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科学研究等方面开展合作。

  (五)构建终身学习型社会

  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终身教育体系,完善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统筹协调发展机制,丰富拓展全民数字学习应用,全面打响“学在湖州”品牌。加强湖州特色开放大学体系建设,建成覆盖全市的终身学习网络、社区教育资源共享和公共服务平台,为居民提供线上线下的学习支持服务。深入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利用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平台,完善学习成果认定、积累和转换制度。创新发展老年教育,鼓励各高校和职业学校举办老年大学(学堂),完善“第三年龄学堂”平台,丰富老年教育资源。开展“互联网+教育”同步课堂建设,建设一批基于之江汇的互联网学校、数字校园和教师发展学校。

  1.推进教育数字化改革。建设融通省教育厅“教育魔方”和市政府“城市大脑”的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开展教育数据跨部门协同治理。完善数字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完成5个数字化教育管理应用场景建设,建设100门地方特色课程,“互联网+教育”共同体覆盖率100%,全市70%中小学建成“数字家校”。

  2.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以立德树人成效为根本标准,分类实施现代化学校评估。完善高校分类评价体系,建立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测和教学评估制度。完善与职业教育发展相适应的多元质量评价机制。推行不同岗位教师分类评价。探索以“五育并举”为核心、学生全要素全过程评价。

  3.高水平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不断完善地方性教育法规体系,强化教育法律执行和监督,全面推进依法治教。扩大和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推动各级各类学校完善现代学校制度。探索构建教育治理共同体,建立多部门协同、公众广泛参与的教育治理机制。实施平安校园提升工程,提升学校风险预警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推进校园安防建设服务社会化,全市平安校园比例达到90%以上。

  (六)以“低成本创业、高品质生活”之城吸引高素质人才、年轻人

  全面实施人才强市首位战略,迭代升级“南太湖”系列引才工程,加快引进全球顶尖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建设面向全球的人才蓄水池。深入实施“千个团队、万名硕博、50万大学生”招引行动,打响青年人才“来湖”品牌。统筹技能、文化、教育、卫生等人才队伍建设,力争各类人才总量达到100万。全面实施“低成本创业之城、高品质生活之城”建设计划,打造一批青年生态创新谷、多维创业新空间、科技创新服务港。系统性优化聚才政策,深入实施“人才新政4.0版”“湖九条”“湖十条”,打造人才生态最优市。打造湖州“人才数字大脑”,发挥“人才码”等应用场景作用,全力解决人才住房、医疗等“关键小事”。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完善人才创新创业容错办法,争创省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

  1.集聚多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构建1市、3县、3区、N个企业的“1+3+3+N”领衔模式,通过人才工作站、实习基地、跨区合作等路径,每年招引10万大学生、1000名硕博、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100个以上,打造“青年人才友好之城、高端人才青睐之城”。每年安排10亿元人才专项投入,单个人才项目最高资助2亿元。

  2.打造“线上+线下”人才服务综合体。建设拓展“人才码”应用,推进南太湖人才创新创业服务综合体,打造“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互动联通的重要枢纽。

  3.完善人才发展金融支持体系。积极发挥人才产业基金投引联动作用,完善“人才贷”“人才险”“人才保”等金融服务人才政策,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开发以人才、知识、技能等为特色的金融产品。

  4.打造同城都市交通圈。加快建设沪苏湖、湖杭、杭德城际、如通苏湖城际、水乡旅游线和中心城市轨道交通等项目,开设湖沪、湖杭等早晚通勤高铁班车,增加我市始发班车数量,实行人才乘车“绿色通道”,基本建成至长三角主要城市“一小时交通圈”、市域和城区“30分钟交通圈”。

  5.打造人才安居无忧市。优化人才安居服务政策,统筹安排100万平方米人才安居房,为来湖人才提供多元化高性价比住房。建设一批精品未来社区,满足高层次人才品质住房需求。实施落实来湖人才“三免一优惠”政策,落实好人才子女入学、配偶就业、就医、交通出行等服务政策,升级人才引进“绿色通道”,

  6.打造多维度人才创新创业新空间。全面实施“五谷丰登”计划,以西塞“科学谷”为主平台,“1+N”模式协同打造高能级科研大平台,打造青年生态创新谷。大力实施“名校名院名所名企”引进计划,积极引进知名高校院所和世界500强企业研究院。以特色小镇和企业集群为依托,重点配置孵化用房、共享办公等“双创”空间设施,打造一批 “创业梦想街(镇)”。

  7.提升人才创新服务水平。建强用好人才发展集团和科技发展集团,进一步发挥长三角人才服务中心作用。推动在湖高校、龙头企业、检验检测机构等免费向高层次人才开放共享内部实验室、大中型科研设备,并提供优惠定制化服务。

  8.创造高品质人才生活空间。通过“运动+”“音乐+”“美食+”等新模式,“场内+场外、线上+线下”等新渠道,构建新生代“娱乐+社交”生态闭环,打造“Z世代文化荟聚地”。推动中心商业区经营业态和模式创新,打造吸引青年人分享打卡的消费空间和地标。

  9.建设美丽繁华的全域大花园。以古城名镇名村、名山公园、遗址公园为点,以交通线路、人文水脉、森林古道为线,建设“山水相依、湖城相映、文景相生”的长三角中心花园,打造一批新型共享研发基地、第二创新空间。

  10.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对人才引育投入绩效实行总体考核、中长期考核,将人才培育、学科建设、技术路线探索等纳入人才绩效评价体系,全面客观评价人才贡献。

  四、促进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强化就业优先导向,坚持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和稳定现有就业岗位并重,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增收。

  (一)稳定和扩大高质量就业

  把高质量就业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导向,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力争累计城镇新增就业3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整合盘活各类就业补助资金,健全统筹城乡、线上线下一体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深化援企稳岗“护航行动”,完善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和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就业创业,支持企业开发爱心岗位,加强就业困难人员培训、帮扶和托底安置,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十四五”期间,全市累计开展职业技能提升培训25万人次以上。

  1.产业带动就业计划。发挥重要产业带动就业作用,明确重要产业规划带动就业目标。提升产业集聚度,加速构筑“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打造1-2个省级“千亿级规模、百亿级税收”的高能级战略平台。促进家政服务业、养老服务业、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落实企业降本减负政策以及企业吸纳重点群体就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2.创业带动就业计划。完善创业服务综合平台,加大大学生创业示范园、就业创业指导站等建设力度,支持大学生创业园、返乡创业园等申报省级、国家级示范基地,到2025年,力争建设好100家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建成10个省级示范基地和1个国家级示范基地。举办创业大赛,加大创业金融扶持等,浓厚创业氛围、扩大创业规模和效益。每年培育大学生团队300个以上,发放创业贷款4亿元,扶持创业4000人。

  3.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健全多部门联动、全社会参与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强化培训见习实习,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优化政策扶持,促进毕业生创业创新;做好离校前后信息衔接,实现专项招聘活动常态化;加强岗位推荐、培训指导、创业扶持精细化管理,有就业意愿的高校未就业毕业生100%实现就业。

  4.就业创业帮扶计划。深入开展高质量就业社区(村)建设活动,每年培育50家市级高质量就业社区(村),到2025年力争三分之二社区(村)达到高质量标准。加强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等动态管理与就业援助,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及时落实就业帮扶政策,扎实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等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帮助2万名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

  5.职业技能培训服务计划。加快建立“产教训”融合、“政企社”协同、“育选用”贯通的技能人才培育模式,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实施“金蓝领”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推进技能大师工作室、技师学院和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建设智慧技能培训平台,引导企业加强务工人员技能培训。

  (二)打造“双创”升级版

  全面完善就业创业服务补贴、孵化补贴等政策体系,推动建立就业创业专项资金长效投入机制。大力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创业孵化基地建设,鼓励龙头企业设立总部创新创业园区,打造“双创”升级版。实施“双创”活动品牌塑造行动,以长三角未来大会等高层次会议为牵引,常态化举办“南太湖创新(客)节”,打造“湖来”“‘湖’思妙想”“创赢新湖州”等具有鲜明辨识度和较高知名度的“双创”活动交流平台和赛事品牌。引导和鼓励返乡人员投资创业,加强返乡创业重点人群、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农村电商人才等培育,支持返乡创业平台建设。推进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工程,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云平台等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政策实施、就业管理、招聘服务的全程信息化。深入挖掘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的就业潜力,加大新职业新岗位开发力度,持续扩大就业领域。

  (三)构建新型和谐劳动关系

  创造公平就业环境,率先消除户籍、地域、身份、性别等影响就业的制度障碍,规范劳务派遣用工行为,打造“无欠薪”城市。全面落实劳动合同制度,建立健全企业劳动用工评价机制。规范新业态从业人员用工保障制度,落实优化新业态劳动用工服务政策,促进小微企业用工更加规范。实施劳动关系“和谐同行”能力提升行动,建立健全劳动关系监测预警体系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完善基层劳动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加强区县级园区、企业调解组织队伍建设。加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水平。

  1.实施劳动关系“和谐同行”三年行动。全面推广电子劳动合同,深入开展劳动用工体检,广泛开展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园区)创建活动,建设一批金牌协调(调解)组织,选树一批金牌(协调)调解员。

  2.仲裁办案质量提升专项行动。按照省有关要求,统一仲裁窗口服务规范、仲裁文书制作、规范庭审流程,深化要素式办案改革,优化仲裁维权便民服务。探索仲裁员分级管理,完善仲裁员能力提升机制。推广调解仲裁网络平台,逐步推进庭审与裁决书上网公开。

  3.调解仲裁基础保障建设专项行动。进一步完善乡镇(街道)“1+X”劳动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开展“建标准院、开标准庭、办标准案”活动,加强网络调解仲裁信息化建设,推进网络仲裁庭、调解室建设。

  4.调解仲裁文化建设专项行动。挖掘和培育以“和谐文化”“公平正义”以及“阳光仲裁”为主题的调解仲裁文化内核,搭建文化载体,推进调解仲裁场所文化墙(板、区)建设,开展多形式多渠道文化宣传,为调解仲裁工作提供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

  5.监察执法能力提升专项行动。定期组织监察执法业务培训、轮训、比武,评选“优秀案例”和“办案能力”,打造具有湖州辨识度的欠薪维权处置品牌工作室,选树一批欠薪维权处置“金牌专家”。

  6.根治欠薪提质增效专项行动。坚持系统治理、源头治理、依法治理、协同治理和综合治理,着眼深化欠薪治理体制机制,强化风险防控,不断提升欠薪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将欠薪治理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四)完善积极就业政策体系

  全面实施就业优先政策,构建科学合理的高质量就业评价体系和就业影响评估机制,建立财政、金融和就业政策协同机制,健全有利于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充分发挥投资和产业带动就业效应,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附加值,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提高就业吸纳能力。实施援企稳岗政策,加强用工服务保障,实施裁员和缺工重点企业清单管理制度,帮助企业减负稳岗。充分发挥湖州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在人力资源产业集聚、人才建设等方面的作用,培育一批人力资源服务综合性企业,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

  五、建设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

  完善收入增长和财富分配合理调节机制,多渠道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积极实施“扩中”“提低”行动,率先形成中等收入群体为主体的橄榄型社会结构。

  (一)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推动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实施中等收入群体增量行动,围绕技能人才、科研人员、小微创业者、高素质农民等重点群体,健全扶持政策体系,激发增收活力,让更多普通劳动者通过自身努力进入中等收入群体。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完善企业薪酬调查和工资指导信息发布制度,鼓励企业通过提质增效拓展从业人员增收空间,稳妥推行工资集体协商。落实和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中低收入群体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

  (二)实施低收入者群体同步基本实现现代化行动

  坚持开发性与保障性举措并重,构建先富带后富、先富帮后富、推动共同富裕的目标体系、工作体系、政策体系、评价体系,夯实共同富裕根基。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深化“一户一策一干部”结对帮扶制度,推广农村“党群创业互助会”,持续加大低收入群体产业帮扶、就业帮扶、金融帮扶等力度,多措并举促进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完善低收入群体动态精准管理,统筹实施产业、就业、金融等帮促举措,增强增收能力,拓宽增收渠道。完善最低工资标准与经济增长、社会平均工资增长联动机制。

  (三)完善再分配机制

  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依法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建立完善个人收入和财产信息系统,保护合法收入,合理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枢纽型、资助型、行业性慈善组织,打造百千慈善文化实践基地,力争建设慈善文化实践基地1000处、慈善文化示范基地100处,新打造慈善品牌100个。推动“互联网+慈善”发展,建立慈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规范网络募捐活动,打造智慧慈善。

  六、打造健康中国先行示范区

  以保障和促进人的全面健康为导向,全面提升医疗卫生发展水平,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打造健康中国先行示范区。

  (一)强化公共卫生服务全覆盖

  加快建设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完善监测预警、精密智控、医防融合机制,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落实落细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稳步提高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实施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和村级卫生服务“网底工程”,构建优质高效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精准下沉,到2025年,县域就诊率达到90%以上。加快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扩面提质,调整优化全民体检项目,借助健康画像等数字化手段加强以老年人群为重点的高血压、糖尿病“两慢病”管理,推动重大慢病过早死亡率降至8.5%以下,总体癌症五年生存率达到44%以上。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建设标杆性国家卫生城市。

  (二)全面提升医疗卫生发展水平

  推进“医学高峰”计划,加大公立医院建设力度,建成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推动市级、县级医院提档升级,建设国家医学重点学科,争创国家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试点,打造长三角市域医学高地。开展医院等级提档行动,加快构建高质量整合型医疗健康服务体系,加强市县医院基础设施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提升市县医院和县域龙头医院能力,全力建设省级区域医疗中心。积极推进医疗、医保、医药信息互联互通,推进“云药房”“云病历”“云公卫”等项目建设,打造数字健康城市。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集聚一批医疗健康企业和服务平台,打造全国首个集合医、教、防、产、学、研于一体的医疗健康综合体。

  (三)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开展中医药文化推进行动,全力打造“湖州中医”文化品牌,促进中医药养生、中医医疗与康复、养老、文化、旅游等服务产业的融合发展。实施中医医院强院工程,建立健全以市中医院为龙头,区县中医医院和其他医疗机构中医科室为骨干,基层医疗机构为基础的中医药服务网络。健全城乡中医药服务体系和中医“治未病”体系,实现中医特色服务专病专科市级全覆盖、中医适宜技术基层全覆盖。搭建中医药产业传承创新发展平台,推进中医药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加快中医药人才传承与培养,打造全国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到2025年,培育中医临床骨干30名、名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40名。

  1.中医药体系固本强基工程。完善中医药服务网络,提升中医药服务能级,创新中医医共体建设模式,推进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强化市中医院的“龙头”牵引,支持市中医院牵头组建“1+2+N”城市中医医联体,在全市构建“区域+专科”点面结合的中医医联体新模式。

  2.中医药服务能力提质工程。发挥中医药预防保健作用,加快中医药临床优势培育,提高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到2025年,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达到35%以上,65岁以上老年人和0—3岁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率达到80%。

  3.中医药产业转型升级工程。提升中药产业发展水平,助力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打造“湖州中医”文化品牌,促进中医药养生、中医医疗与康复、养老、文化、旅游等服务产业的融合发展。到2025年,新建省级以上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示范基地3-5个,建成省市名中医工作室20个,中药炮制、传统制剂等传承创新基地1-2个。

  4.中医药人才素质提升工程。深化医学院校中医药教育,加强中医药实用型人才培育,健全中医药人才评价激励机制,为中医药事业发展奠定人才基石。到2025年,培育中医临床骨干30名、名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40名。

  5.中医药科技创新提速工程。加快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加快构建中医药创新平台,推进中医药合作交流,提升中医药现代化和数字化。深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借助沪杭优质中医药资源,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中药产业等方面开展深度交流,加强与国内外中医药交流合作,提高湖州中医药的知名度。

  6.中医药政策扶持优化工程。健全中医药管理体系,强化多元投入机制,完善中医药价格和医保政策。在医保方面,探索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实施总额预算管理下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并将积极争取将符合条件的中医诊疗项目和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深入推进“三医联动”“六医统筹”集成改革试点建设,加快构建分级诊疗制度,加大药耗招采、价格调整、医保支付、薪酬制度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联动改革力度,打造全国综合医改优秀市。全面落实国家和省药品耗材集中采购和使用政策,加大药品耗材采购改革力度。完善医疗服务定调价机制,加快推进新增医疗服务项目价格改革。巩固完善全民医保制度,持续推进医保基金预算、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打造全市域医共体(医联体)升级版。大力推进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创新薪酬分配激励机制,调动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加快重大疫情救治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传染病医疗救治体系、采供血保障体系,完善医防融合机制。

  1.加大药品耗材采购改革力度。全面落实国家和省药品集中采购政策,严格执行全省14类医用耗材集中采购政策。加强药品货款支付监测,对不按时支付医保基金及药品货款的机构负责人,定期约谈、通报批评。

  2.动态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完善医疗服务定调价机制,推进医疗服务价格管理的机制化、科学化、常态化。加快推进新增医疗服务项目价格改革,及时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持续优化医院收支结构。

  3.巩固完善全民医保制度。完善医保支付体系,探索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建立健全医保部门与医疗机构的沟通协商机制,有效控制医疗费用。全面建立全市统一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4.大力推进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合理确定医院薪酬总量,探索“绩效工资总量+X”运行模式,创新医共体薪酬分配新模式。统筹制定医共体岗位设置方案,推进县域医共体岗位管理。

  5.构建优质高效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深化医疗卫生服务接轨沪杭行动,推进我市重点专科、重点学科等建设,打造长三角市域“医学高地”。完善“双下沉、两提升”长效机制,落实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应用。持续推进县域医共体和城市医共体建设,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6.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完善中医药发展政策体系,加强中医药服务机构建设。进一步深化与浙江中医药大学合作,提升中医学科能力水平。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增加治未病服务项目。创建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示范基地,推进中医药知识进社区、进家庭、进校园。

  7.加强综合协同监管。加强全行业准入管理,完善准入、退出机制。严格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并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加强医疗机构用药目录管理和规范,督促医疗机构完善医用耗材管理。全面推进国家医保基金监管方式创新试点工作,打造更严密的医保监管体系。强化疫苗和药品追溯机制,加强监督检查。

  七、推进高水平现代化体育强市建设

  以不断满足人民多元化的体育需求为立足点,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全面打造现代化体育强市。

  (一)完善全民体育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实施公共体育服务惠民计划,优化大型体育场馆布局,推进行政村体育设施全覆盖。推进乡镇(街道)全民健身中心建设,加快体育公园(体育设施进公园)、百姓健身房、健身广场等建设,构建城市社区“10分钟健身圈”。健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推进体卫融合、体美融合,提升全民健身发展指数,提高城乡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开展全民健身促进行动,实现公共体育设施和符合条件的学校体育设施100%向社会开放。开展体育设施、体育赛事进农村文化礼堂工作,满足农村群众健身需求,缩小城乡农村体育设施与服务差距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深化体育数字化改革,健全公共体育“一站式”服务系统,打造“运动码”升级版。

  (二)不断提升竞技体育

  加快推进竞技体育现代化治理体系建设,拓宽运动项目布局,适度扩大运动员规模。积极协助承办2022年杭州亚运会,做好设施配套和服务保障。制定竞技体育中长期发展规划,优化贯穿小学、初中、高中的业余网络训练“一条龙”布局,完善以市、区县体校为龙头,各级各类阳光基地、体育传统特色学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为基石的业余训练体系。明确各区县侧重点,围绕田径、网球、自行车等领域培育一批具有湖州特色、优势明显的项目集群。探索多元化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新模式,加强后备人才基地和人才队伍建设,力争创建国家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2-3个。探索搭建体育数字化训练管理平台,不断提升科技助力竞技体育能力。

  (三)大力发展体育产业

  全面构建以户外运动产业、运动休闲业为核心,体育健康服务、健身休闲、竞赛表演、体育教育培训、场馆服务和体育用品(装备)制造等全面发展的体育产业体系。围绕打造长三角地区最佳体育旅游目的地、户外运动新高地,突出一体化、特色化,市本级依托场馆开展竞赛表演活动,吴兴区、南浔区打造水上运动基地,南太湖新区打造极限运动集聚区,德清县、安吉县、长兴县发展山地户外运动。充分发挥太湖湾滨湖运动集聚区、浙北山地户外运动带、江南水乡户外运动带的驱动作用,进一步完善步道骑行、汽车自驾、航空飞行等网络,推进“环浙步道”建设,助力乡村振兴和 “无差别城乡”打造。全面创新体育产业业态,大力发展“体育+互联网”“智慧场馆”“线上赛事”“云培训”,促进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

  1.环浙步道(湖州区域)建设工程。结合我市实际情况,串联美丽乡村、运动休闲小镇、户外营地等规划建设环湖步道。

  2.奥体中心升级工程。对场馆进行智慧化改造,打造成为体育场馆与酒店、办公、娱乐休闲、商业等一体化的体育综合体。

  3.全民健身中心升级工程。将全民健身中心打造成为体育场馆与体育健身、培训、办公、娱乐休闲、商业等一体化的体育综合体。

  4.湖州体育博物馆升级工程。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市体育健儿的辉煌运动历程,打造体育展览馆、体育名人堂。

  5.西山漾体育小镇。在西山漾景区周边建设体育小镇,开展水上运动、徒步、骑行等项目。

  6.凤凰山户外体育越野公园。推出登山、徒步、自行车越野、小型越野车体验等多样化的越野项目,定期举办越野赛事。

  7.南浔区体育中心。按照智慧化场馆要求建设,配备一个带座位看台的田径场、一个室内体育馆、若干开放球场、一栋综合大楼、停车场,满足举办全省性、综合性运动会要求。

  8.褚家漾体育公园。合理规划体育公共服务设施,打造生态运动休闲公园。

  9.南浔射箭小镇。项目总用地面积约65亩,建设专业射箭场地及辅助用房、步道、停车场、运动员训练疗养基地,射击比赛训练场地,笼式足球场、篮球场等配套设施。

  10.莫干山漫运动小镇。按照“一心,一带,两翼,多区”功能布局,规划打造具有水陆空特色,集户外运动培训、户外体育赛事、体育文化展示、体育休闲娱乐于一体的休闲运动胜地。

  11.户外运动核心示范区。依托莫干山民宿的良好基础,丰富业态,完支持建设户外运动从业者培训基地,鼓励成立户外运动协会,打造集户外人才培训、户外运动赛事、户外装备展示、户外运动体验和参与于一体的户外运动示范区。

  12.莫干“论剑谷”。与高校合作开设体育科研中心、研究院,开展体育高峰论坛、体育沙龙、体育会议,打造聚集体育人才、产出体育产业创意、举办重大体育会议的体育智库。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13.中国莫干山•象月湖国际休闲度假谷。突出“回归自然、享受生活”主题,建设法国营地、高端度假酒店、创意街、国际马术学校、创意产业园区和多项户外休闲运动,打造多产业融合示范区。

  14.亲水运动小镇。开发水上运动展示和表演平台,承办水上项目培训、赛事、活动,举办具有德清水乡特色的划菱桶龙舟赛,发展民俗体育活动。

  15.安吉国际马拉松运动小镇。建设山地马拉松运动公园、全民健身运动体验公园、运动生活商业街、体育文化产业园四个组团,打造长三角首个集合运动、健康、购物、休闲、培训、社交等功能于一体的全龄层、主题型、智慧化、体验式、公园型的运动旅游特色小镇。

  八、构建更加健全可靠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切实关注和解决困难群体的生活问题,推进新时代大救助体系建设,加强重点人群权益保护,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一)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险制度

  完善全市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失业保险等政策,到2025年基本实现法定人员社会保障全覆盖。落实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制度,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深化医保领域综合改革和医保基金监管方式创新试点,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稳步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发展商业补充保险,推广“南太湖健康保”。进一步拓展基金筹措渠道,做大社保风险准备金。健全工伤保险“补偿、预防、康复”三位一体制度体系,推动将工伤保险预防纳入安全生产工作。强化数字社会保障建设和社会保险基金监管。

  (二)推进新时代大救助体系建设

  实施社会救助服务提质扩面工程,健全基本生活救助为主体、专项救助为支撑、社会力量为补充的大救助体系。加大基本民生保障和兜底力度,持续完善老、幼、残、困四类重点兜底对象救助保障政策,健全低保标准与消费支出(最低工资标准)挂钩的动态调整机制,推动社会救助政策与乡村振兴、养老、医疗等政策制度有机衔接。强化救助管理保障工作,保障流浪乞讨人员人身安全和基本生活。逐步加大社会救助政策向常住人口覆盖力度,放宽最低生活保障边缘家庭认定标准。健全统一的城乡低收入群体精准识别机制,进一步扩大社会救助覆盖人群,推进分层分类精准救助。推动救助由物质型向“物质+服务”“输血+造血”“线上+线下”转型迭代。

  (三)加强重点人群权益保护

  切实保障妇女平等就业、婚姻财产和参与社会事务等权利。深入实施“青春护苗”工程,完善监护制度,推进乡镇(街道)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和示范型儿童之家规范化建设,扩大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覆盖面。完善未成年人保护响应机制,加大对妇女儿童犯罪的预防与惩治力度。实施高质量助残工程,完善“普惠+特惠”残疾人基本保障制度,落实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健全重度残疾人照护服务制度,系统推进全链条无障碍环境建设,完善残疾人康复托养服务设施。全面深化“四级五有”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持续打造“新时代枫桥式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深化退役军人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改革,完善移交安置、抚恤优待、权益维护等规范化服务,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九连冠”。

  九、构建更加充分的“一老一小”服务供给体系

  以统一制度、整合政策、完善机制、提升服务为路径,完善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促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提供更加充分的“一老一小”服务。

  (一)完善托育照护服务体系

  加强普惠性托育服务资源供给,建立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样化、多层次、覆盖城乡的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开展国家普惠性托育服务试点,培育一批普惠性婴幼儿照护标杆单位。新建居住区、已建成居住区充分考虑实际需要,合理配建托育服务场所。加强幼儿园托班服务供给,加快建设托幼一体的托育机构。完善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设施建设、机构管理相关规范、服务标准和配套政策,保障托育行业规范有序发展。严格实行婴幼儿照护服务工作人员职业资格准入和持证上岗制度,加强从业人员学历教育和在职培训。到2025年,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从业人员持证率达80%以上。

  (二)进一步完善养老服务体系

  强化养老机构服务能力,鼓励社会力量整合改造社会资源发展养老服务。推进国家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建设,实施“乐龄工程”“银龄互助工程”和“独居老人暖巢行动”,完善区县综合性、乡镇(街道)示范型、村(社区)标准型相互辅助相互补充的三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网络。深入开展老年健康促进行动,加强老年人健康管理和慢性病防治,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载体,重点加强老年慢性病患者医防融合,提高老年人群规范健康管理率。建立健全医养康养服务网络,优化护理院、护理中心、护理站等护理机构规划布局,到2025年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医疗机构康复护理床位6.1张。打造友好型老年宜居生活环境,推进建设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推进老旧小区和家庭适老化改造,努力消除老年“数字鸿沟”。

  1.推进“三中心合一”的综合服务中心建设。优化养老机构规划布局,建设养老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与卫生服务中心、幸福邻里中心“三中心合一”综合服务中心,实现设施联建、运营合一,到2025年,建成“三中心合一”综合服务中心100家左右。推进城乡社区助餐、助浴、助医、助洁、助急等服务基本覆盖。

  2.推进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三社联动”。依托以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专业社工为支撑的“三社联动”社区治理体制机制,探索便民利民养老服务模式,扩大社工队伍,调动志愿者、义工、社工等为老年人提供个性化服务。到2025年,基本实现每个乡镇(街道)建有1个提供多元养老服务的枢纽型、支持型社会组织,开展养老服务和老年社会工作的服务机构基本覆盖城市社区和三分之一以上的农村社区。

  3.加强养老服务标准体系建设。依托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成立养老服务标准化专家智库,修订完善机构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地方标准,探索建立养老服务设施、服务内容、服务流程、服务团队、监督管理“五大标准”。

  4.加强养老服务评估体系建设。完善《湖州市区域性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委托运营评价表》《湖州市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运行评价表》等评估体系,建立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基本规范评估和监管机制,为养老机构、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开展登记评估和绩效评价。

  5.加强养老服务领域信用体系建设。探索在养老服务领域开展行业信用评价,在已有对养老机构开展登记评估基础上,纳入信用评价。推进“养老+互联网+信用”建设,推进信用结果运用。

  6.加强失智老人照护。养老机构设置认知障碍专区,集中收住经需求评估和认知障碍专项测评后符合入住要求的老年人,提供针对性的日常生活照护、生活自理能力训练、精神支持、社会交往等专业性、全方位服务,并为社区内有需要的家庭提供支持性服务。到2025年,每万名老年人配有20张认知障碍床位。

  (三)加快推进康养产业发展

  大力发展高品质健康服务,满足老年康复护理、长期照护、线上诊疗、休闲养生等健康产品供给,加快鑫远·太湖健康城、原乡中医养生文化村等项目建设。加快促进养老服务业与体育、文化、旅游、家政等幸福产业融合发展,提供满足老年人需求的健康养老、养生旅游、文旅活动等服务。建立完善老龄产业扶持政策,创新投融资政策,引导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参与老龄产业发展。鼓励市场研发老年产品用品,丰富商业养老保险产品,促进养老服务消费能力升级。

  (四)促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

  开展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行动,加快提升家政服务供给水平和规范化管理。实施家政从业人员素质提升工程,支持家政服务相关专业设置和课程开发,深化家政服务领域产教融合。实施员工制家政企业培育工程,鼓励家政企业发展为员工制家政企业,对符合条件的员工制家政企业实行社保补贴政策、企业稳岗返还和免费培训等优惠政策。实施家政从业人员从业环境改善工程,支持发展家政商业保险,建立严格高效的家政服务人员体检制度。实施家政服务信用体系建设工程,持续加大家政“安心码”推广运用,进一步发挥“互联网+家政”优势,推动“智慧家政”建设,提升家政服务行业规范化、数字化、品质化水平。实施家政服务规范管理工程,推广使用家政服务合同示范文本,加强家政服务标准体系建设和行业组织建设。实施家政服务创新引领工程,加快推动家政服务进社区,推进家政服务业与养老、育幼、物业等服务业融合发展,培育一批家政服务品牌和龙头企业。实施家政服务业降本增效工程,让家政企业轻装上阵,更好为人民群众提供质优价廉的家政服务。

  十、推进新时代文化湖州建设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构建高水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和文化产业发展,打造思想高地、文明高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高地,提升湖州文化知名度和影响力。

  (一)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

  加强思想理论建设,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深入实施铸魂工程、溯源工程、走心工程。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巩固壮大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舆论。深化市民素质和城市品质“两大提升工程”,实施十大“典范”行动,高水平建设浙北“文明城市群”。实施新时代文明创建工程,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动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校园等创建成果覆盖更多层面。以精神文明建设助推时代新风,深化身边好人、道德模范选树,进一步打响“最美湖州人”品牌。推动文明诚信建设行动,深化奖惩机制。

  (二)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

  落实居民住宅区公共文化设施配套建设标准,推进湖州市美术馆东馆、南浔区博物馆、长兴全民体育中心等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全面实现“市有五馆一院一厅,县有四馆一院,区有三馆,乡镇(街道)有综合文化站”,到2025年,每万人口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到4500平方米。统筹推进“文化星期天”片区建设,谋划建设市博物馆新馆、合唱小镇等一批文化地标。优化公共数字文化云平台建设,加快推进一批数字文化场馆建设工程。打造城市公共文化系列品牌,深化“城市书房”品牌建设。实施文化礼堂建设提升工程,打造一批示范特色文化礼堂。提档升级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常态化开展“送文化”“种文化”“赛文化”等群众文化活动。倡导全民阅读,推进“书香湖州”建设。

  (三)推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充分发挥文化赋能实体经济作用,聚力打造数字文化、创意设计两大引领产业,培大育强文化旅游、影视传媒、会展业三大新兴产业,转型提升文化制造业,全力构筑“2+3+1”现代文化产业新体系。不断完善金融支持和核心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着力招引一批重量级项目和龙头企业落地,力争“十四五”期间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以上。推动数字文创创新发展,打造一批数字博物馆、数字美术馆、数字文化馆等数字化文化场景,带动公共文化资源和数字技术融合发展。以加强文化交流互鉴为重点,深度参与“长三角一体化”“一带一路”等开放发展重大战略,高水平融入区域文化产业生态圈。

  (四)打造文旅融合发展高地

  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共建大运河(湖州段)诗路文化体验带,争创国家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示范区。高标准推进南太湖65公里岸线一体化开发建设,完善文化和旅游产业布局,建设南太湖文旅融合发展带,共建环太湖生态文化旅游圈。深入挖掘湖州“丝、瓷、笔、茶、酒”地域特色文化内涵,建成15张省级文旅“金名片”建设,培育“百县千碗·湖州味道”等文旅融合IP集群。加大高品质文化和旅游产品服务供给,打造“浙北秘境”“走运之旅”等精品线路,丰富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生态研学、运动休闲、文旅演艺、工业旅游等特色业态,培育一批未来民宿、未来景区、未来度假区等未来系列产品。积极创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繁荣夜间经济,培育“南太湖五彩之夜”品牌。

  1.产业发展平台: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高质量发展联盟、运动休闲旅游创新发展先行区;世界乡村旅游小镇、丝绸小镇、湖笔小镇、太湖演艺小镇等一批特色小镇集群。

  2.区域协作平台:湖州文旅推广联合体、环太湖生态文化旅游圈、大运河诗路文化带。

  3.会议会展平台。世界乡村旅游博览会、国际滨湖度假博览会、湖州市文化产业博览会。

  (五)加强城市文化品牌塑造和传播

  以“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为母品牌,建立多层次品牌矩阵和品牌圈。深入挖掘城市品牌内涵,打造城市品牌“2+2+4”系列IP,构建特色鲜明的全景式城市识别体系。突出中心城区的核心空间,充分盘活空间资源,多节点丰满城市品牌形象,着力打造南太湖国际会客厅。突出区县发展特色,塑造个性鲜明、形象统一的区域品牌。强化内容生产和传播方式创新,加强传播载体建设,组建品牌联盟,建立多元化社会主体参与的传播机制。利用互联网头部媒体开展定制宣传。策划培育创意活动,提升湖州文化影响力。搭建国际交流平台,多途径开展文化交流,逐步提升湖州海外知名度和影响力。

  聚焦“重要窗口”示范样板建设,全力打造“生态文明”和“社会治理”两张国际名片。

  聚焦城市发展未来,大力塑造城市新特征,蓄力培育“年轻”和“科创”两张活力名片。

  聚焦我市发展优势,注重迭代升级,充分放大“生活方式”、“金牌产业”、“历史文化”和“休闲旅游”四张美丽名片。

  十一、构建品质舒适的住房保障体系

  以“住房让百姓更满意”为新目标,建立健全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构建完善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保障体系,打造宜居宜业之城。

  (一)建立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

  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着力建立和完善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坚决防范化解房地产市场风险。夯实城市主体责任,加强市场监测和评价考核,切实把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责任落到实处。继续保持调控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加强房地产市场供需双向调节,改善住房供应结构,支持合理自住需求。完善新建商品住房市场、二手住房市场、住房租赁市场体系。构建以房屋网签备案制度为基础的二手住房市场交易管理体系,规范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建立住房租赁市场指导价格发布制度。

  (二)完善住房保障体系

  大力发展租赁住房,健全保障性租赁住房机制和支持政策,鼓励因地制宜建设(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稳步扩大公租房保障范围,注重解决公共服务行业一线职工住房问题,基本形成以公租房为主体、其他保障形式为补充的住房保障体系,到2025年,城镇住房保障受益覆盖率达到24.5%,有效解决困难群体和新市民的住房问题。探索政策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等住房保障新模式。处理好基本保障和非基本保障的关系,完善住房保障方式,健全保障对象、准入门槛、退出管理等政策。

  (三)全面推进城市有机更新

  全力推动未来社区试点和创建项目落地,因地制宜深化创建扩面工作。加快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加快推进住宅加装电梯等举措,提升老旧小区环境品质、设施功能和配套服务。稳妥实施城镇棚户区改造,优先改造集中连片、住房条件困难、安全隐患严重、群众要求迫切的项目,基本完成城镇集中连片棚户区改造。完善城镇房屋安全信息系统,建立和动态更新危房和在住人员清单,完善应急处置机制。通过“腾、拆、修、控”等方式治理改造危房,加大实质性解危力度。加强幸福邻里中心建设,提升物业管理服务水平,全面提升住宅小区居住品质。

  1.公共租赁住房。实行实物保障与货币补贴并举,实现城镇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应保尽保”。

  2.城镇棚户区改造。实物安置和货币补偿相结合,基本完成城镇集中成片棚户区改造。

  3.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村困难家庭改造危房,保障低收入人群基本住房条件。

  4.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以改造带动全面提升,实现基础设施完善、居住环境整洁、社区服务配套、管理机制长效、小区文化彰显、邻里关系和谐。

  十二、推进全领域多场景智能化数字社会建设

  以满足群众高品质生活需求和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为导向,全面提升社会事业领域数字化能力,打造一批跨部门多业务协同应用,迭代提升湖州城市大脑能力,打造湖州数字社会最佳实践。

  (一)全面提升社会事业领域数字化能力

  围绕“婴育、教育、就业、居住、文化、体育、旅游、医疗、养老、救助、交通、家政”等社会事业12大领域,全面推广浙里民生“关键小事智能速办”等重大应用,积极开发嵌入“浙里智惠·基本公共服务”等重大应用,创造性探索推进“一件事”集成协同场景,推进公共服务供给创新。完善优质公共服务资源统筹共享机制,大力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开展跨部门多业务协同及子场景梳理工作,明确每项子场景的领域、事项、指标、协同关系和数据项等内容,建立指标体系、工作体系、政策体系、评价体系,制定数据共享清单和系统集成清单,绘制数据集成流程图和业务集成流程图,形成跨部门多业务协同的场景应用。

  (二)全市域拓展数字社会多场景应用

  推动跨部门多业务协同应用在未来社区和乡村服务等落地,谋划建设“未来生活·无差别城乡”重大应用。未来社区方面,持续迭代提升未来社区智慧服务应用,集成社会事业12个领域公共服务,形成数字生活、数字教育、数字交通、数字旅游、数字养老、数字健康等新服务跨部门协同应用,落地“未来邻里、教育、健康、创业、建筑、交通、低碳、服务、治理”九大场景,以南浔頔塘社区、长兴齐北社区智慧服务平台为示范,向全市辐射,构建“有归属感、有舒适感、有安全感、有未来感”的社区生活共同体,创造品质人居与优质创业兼备的城市新空间,形成数字社会城市基本功能单元系统。乡村服务方面,推广应用浙农码,创新“跟着节气游乡村”等场景应用,打造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数字乡村振兴应用场景典范,加快数字就业、数字文化、数字救助、数字养老、数字旅游、数字交通等服务直达乡村,打造农事节庆“月月农”品牌,迭代升级“礼堂家”农村文化礼堂应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三)迭代提升湖州城市大脑能力

  以应用场景为牵引,以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为基础,完善提升湖州市城市数字大脑(与数字社会相关的数据、模块及应用)支撑能力。率先部署地市级物联中台,完善“驾驶舱”“元数据治理”“云安通”等原创项目,实现全量、全时、全域感知,打造最实“芯”的城市大脑(与数字社会相关的数据、模块及应用)。

  十三、构建高效协同社会治理现代化格局

  统筹发展和安全,不断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努力成为平安中国示范区的先行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示范城市和全国安全发展示范城市。

  (一)推进社会治理领域“最多跑一地”

  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发挥市级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核心作用,推进县级和乡镇(街道)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规范化建设、高效率运行。开展矛盾纠纷、安全隐患“两个排查见底”行动。建设专职人民调解员队伍,动员新乡贤工作室、平安大姐等社会力量入驻。推广“以内调内、以新调新”“乡贤坐班制”等工作方法,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机制,努力实现矛盾纠纷一站式接收、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推进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最多跑一地”,推进“掌上矛调”建设。深化信访工作制度改革,升级“智慧信访”,深化信访代办制度,推进“无信访积案区县”建设。

  (二)加快构建社区治理共同体

  深化实施“双创双全”组织力提升工程,健全党建引领下的自治、法治、德治、智治融合的基层治理方式,全面提升城乡社区治理能力。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畅通和规范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社区治理的制度化渠道,探索推进“五社联动”服务新机制。完善城乡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建成并高质量运营幸福邻里中心260家以上,打造一批具有湖州辨识度的“居民会客厅”。推广“水哥法官工作室”站点驻村、法官联村等创新模式。实施基层治理品牌工程,推进社会治理主体功能区建设,推广乡村治理“余村经验”、镇域治理“织里样本”,推进街道服务管理创新,争当基层治理现代化先行地排头兵。强化智慧手段、智慧模式运用,加快形成即时感知、科学决策、主动服务、高效运行、智能监管的新型治理形态。建设“街道办事处-社区工作站-网格长-网格员”四级网格治理体系,优化智慧人口管理、智慧监管、智慧执法等全域智慧管理服务网络。

  (三)防范化解公共安全风险

  建立现代化应急管理体系,健全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等安全隐患防治体制机制,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整合提升应急平台和信息网络建设。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制度和信用体系建设,大力推进食品安全放心工程建设,打造高质量食品药品安全示范市。健全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危险化学品、特种设备等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监督,常态化开展安全生产联合执法排查,有效遏制区域性、行业性重大安全事故发生。完善发现、预警、处置、反馈风险闭环管控大平安机制。加强城市安全保障,维护重要基础设施安全。全面升级立体化防控体系,创建全国首批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示范城市。深化“雪亮工程”建设,推进“智慧安防社区”建设。严密防范和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活财产安全。加强和创新网络综合治理。

  十四、强化规划实施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党对社会发展的全面领导,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建设幸福美好家园、实现共同富裕的强大动力。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对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的总体协调,建立健全部门联动、责任清晰、分工明确、齐抓共管的社会发展工作协同机制,及时协调解决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

  (二)加强要素保障

  建立健全“项目跟着规划走、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对规划提出的重大改革、重大政策和重大项目所需要素资源给予积极保障。强化政府主导、各方共担的多渠道民生财力保障机制,确保新增财力的三分之二用于民生,强化对农村、偏远地区、低收入人群的投入倾斜。加强人才引育工作,加快提升各类社会事业人才素质能力。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社会领域建设。

  (三)加强监测评估

  建立规划实施监督评估、监测评价制度,实行规划年度监测、中期评估和终期检查制度,定期对规划实施进度和实施效果开展评估。将规划实施情况纳入市、区县相关部门年度目标考核,考核结果作为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和任职考核的重要内容。引入第三方参与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高监测评估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四)加强宣传推广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有效发挥广播电视、图书报刊、网络和新媒体的作用,广泛宣传推进社会发展工作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和典型经验。动员全社会进一步关心支持教育事业、就业增收、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文旅、体育等社会发展方面的改革和工作,为更好推进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本文有删减)

   

   

   

   

   

   

   

   

   

   

   

   

   

   

   

   

   

   

   

   

   

   

   

   

   

   

   

湖州市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

湖州市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发表评论
热门文章
  • 牛视网在线免费网络电视直播平台 (chaojidianshi.net)

    牛视网在线免费网络电视直播平台 (chaojidianshi.net)
      2020.04直播源已更新。蓝光   ……原答案…………   当然是用simpleTV和PotPlayer了!   高清、免费、频道多、无广告。   手机、电视端:推荐一款看电视直播软件?   安装好后直接打开直接可以看,频道已经内置好了(也可自行添加)。界面有两个:频道设置和播放器。频道设置播放器   首先安装PotPlayer。PotPlayer界面   然后,把定制源拖到列表中就行了。把定制源拖到列表中就行了   最后...
  • 美国哥斯达黎加时间是几点钟

    美国哥斯达黎加时间是几点钟
      哥斯达黎加是一个美丽的国家,位于中美洲地区。对于很多人来说,去哥斯达黎加旅游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但是对于一些商务人士或者留学生来说,了解哥斯达黎加的时间是非常重要的大佬们都在玩{ 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那么哥斯达黎加时间是几点钟呢?   哥斯达黎加位于中美洲地区,时区为UTC-6,也就是比北京时间慢14个小时。与美国东部时间相同,但比太平洋时间早三小时。所以如果你在哥斯达黎加,当你看到北京时间早上6点,哥斯达黎加的时间...
  • 足彩道路总是受阻?首先得学会看盘口和水位

    足彩道路总是受阻?首先得学会看盘口和水位
      前言   相信再次刷到我的老粉都知道我的名字,老陈,之前被同行举报很多次了,这次又回来了,先介绍下自己,本人姓陈,经营着自己的一家体彩店。足彩分析是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没有谁有必杀技,也没有谁能一直赢,关键是心态,虽然我不是高手 但是我感觉在足彩这方面 我应该比大部分人都有资格说几句,之前在店里跟单的几个朋友,现在也成了我很要好的朋友,他们一致的认为,我的理论不敢说是什么必杀技一类的秘籍,但是能让人走不少弯路。大家对我有如此高的评价,我也是深感欣慰。因为我写文章的动机...
  • 葡萄牙vs卢森堡在线直播,葡萄牙vs卢森堡

    葡萄牙vs卢森堡在线直播,葡萄牙vs卢森堡
    葡萄牙vs卢森堡在线直播:2021年欧洲杯预选赛比赛时间和地点这场比赛将于2021年10月9日在葡萄牙的利斯本进行。比赛时间为当地时间晚上7点45分。球队情况葡萄牙是世界足坛的强队之一,他们在2016年欧洲杯上夺得冠军,并在2019年获得了欧洲国家联赛的冠军。卢森堡则是一支较为弱小的球队,但他们仍然有一些不错的球员。葡萄牙已经确认了他们将参加2021年欧洲杯,而卢森堡则已经被淘汰。在线直播信息如果您是一名球迷,并且想要观看葡萄牙vs卢森堡的比赛,那么您可以选择在线直播。不同的...
  • 葡萄牙球队介绍

    葡萄牙球队介绍
      球队简介:   葡萄牙队于1914年成立,由葡萄牙足总管理,葡萄牙队是唯一获誉“欧洲的巴西队”美称的球队,但在世界大赛上鲜有优秀的表现,世界杯上最好成绩是在1966年英格兰世界杯上的第三名。   一直以来,葡萄牙都称不上是一支强队,迄今只曾五次杀入世界杯决赛周,最早的一次是在1966年,当届取得季军。其中有“黑豹”之称的尤西比奥在打进9球,成为1966年世界杯最佳射手。随后要等到20年后,在1986年葡萄牙才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