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传播课程的建设与实践论文

admin 2024-02-03 阅读:57 评论:0
  【简介】感谢网友“哥斯拉学校校长”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收集的新媒体传播课程的建设与实践论文(共13篇),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新媒体传播课程的建设与实践论文   媒体技术类课程的课程设置   以本校...

  【简介】感谢网友“哥斯拉学校校长”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收集的新媒体传播课程的建设与实践论文(共13篇),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新媒体传播课程的建设与实践论文

  新媒体传播课程的建设与实践论文

  媒体技术类课程的课程设置

  以本校传播学专业教学培养计划中技术类课程的设置科目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参考了国内其它开设传播学院校,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浙江传媒学院等高校的传播新闻类专业的技术类课程设置情况。目前本校传播学专业自开设并招生以后,目前有三届在校生,分别为08、09和10级,但10级现在只是处于一年级,尚未进行技术类课程的学习,所以没有将10级的培养计划列人研究对象,而只是研究了08级和09级的教学计划中的技术类课程。以上为本专业所有技术类课程的具体情况,按学分统计分析,学生可以修到的学分最多为媒体设计方向选修数字复制技术时的31.0,最少为媒体管理方向的25.0,占本专业要求最低的160学分的比例分别为19.375%和巧.625%,均处于比较合适的水平,满足本专业作为文科专业的基本特点。在占适当比例的同时,也突出了本专业作为新媒体传播的特点,与其它院校传播学专业相比,因为本专业创办较晚,并且立足于为新兴媒体服务,而其它学校的传播学专业均开设时间比较长,面向传统媒体,传统媒体的影响依然很强劲,但针对目前日新月益的新媒体发展现状,也作出了应对措施,适当开设了与新媒体相关的课程,但无论是从课时比例还是从课程数量,均低于本校传播学专业。

  媒体技术类课程的课程内容

  依据本专业技术类课程的教学培养计划,对各个科目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深人研究,分析其相关性,发现存在以下几个有待改进的方面。1理工科课程开设科目不够或内容不够深人本专业重点要突出新媒体领域的传播研究和学习,数字媒体以数字技术为核心来进行信息的组织加工传输等传输环节,从课程结构上目前与之相关的课程只有高等数学和数理统计与概率论,而大多数数字媒体内容是以矩阵形式存在,却没有开设线性代数课程。与之类似的还有大学物理、电子技术(至少是数字电子技术)、数据库技术、数据结构等课程,但考虑到目前本专业的学生有一半是文科生的情况,如果开设可以只讲述基本概念,并辅以基础练习,形成数字内容的概念就为理解数字媒体内容提供很大的帮助。但要增加上述内容,就要占用目前已经饱和的学分资源,是个两难的问题,如果要进行这个方面的改进,可以从现在的课程着手,某些课程可以适当减少内容和难度,将目前的课程和要增加的课程融合,以基本概念为着眼点,重点培养对理科课程内容的通识认识,降低难度的同时增加内容的广度,作为对本专业后续课程和突出特色的技术支撑。本校的信息技术特色也可以提供强有力的帮助,关键在于课程内容的选择要适用于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实际。2课程之间的内容链接与分配存在不合理现象目前,08级已经完成所有技术类课程的学习,课题研究过程中,搜集了各种技术类课程的课件和教学大纲,经与学生进行了访谈和交流了解到,有几门课程内容重复现象比较严重,比如数字媒体技术、数字复制技术与跨媒体出版等课程内容重复率能达到一半以上,数字媒体技术作为专业的核心基础课,内容覆盖理应讲述得比较全面,而数字复制技术则要从媒体内容的复制角度进行讲解,跨媒体出版则要突出出版内容的跨媒体特点处理方法与技术等内容,结果后面两个课程又将各种表达媒体的数字化原理与方法作为重要内容进行了阐述,导致课堂时间利用下降,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甚至产生了厌学情绪。而另外一些课程则缺乏基础课程的支撑,比如数字媒体生产与组织,主要讲述数字媒体内容的管理,而课程开设时,并没有课程讲述过计算机文件等基础知识。分析原因,在于教学大纲的撰写目前处于各个课程任课教师各自为政,缺乏沟通,按照自己的理解组织课程内容,没有考虑到课程作为整个培养计划整体的.特点,以及与其它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召集技术类课程的任课老师,相互交换教学大纲,进行集体讨论,从而可以大大地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效果。

  媒体技术类课程的实践环节

  技术类课程本质上具有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特征,且理论对实践指导性比较强的课程,本专业中的各技术课程均有相关的实践环节与之相对应,作为理论课程的补充和提高,并起到深化理论内容的作用。实践环节主要包括以下三个课程,分别是新媒体策划与设计课程设计、跨媒体技术与应用课程设计、数字媒体技术与应用课程设计,开课时间分别为第4、7和6学期,所分别对应的最主要基础课程分别为新媒体概论、跨媒体出版方法与理论和数字媒体技术,这几门课的开课学期分别为第2、6和4学期,当然还有其它课程可是课程设计所需要的基础课程,前两个课程设计的安排时间还比较合理,但数字媒体技术与应用课程设计的安排与其基础课程相隔的时间太远,而且中间又没有非常必要的课程会提供给课程设计以更多的帮助,当进行课程设计动员时,学生的基础课程知识已经不再那么新鲜,这样的安排也许是为了平衡各个学期的课程实践课时和学期总课时数量,但对于这个课程设计环节,却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学生觉得难以理解这样做的目的,教师进行课程设计需要的许多基础课程知识也得进行不必要的重复,从而产生了基础课程与应用实践环节的一定程度上的脱节。针对上述问题,建议适当调整该课程设计的学期,可以提前到数字媒体技术结束的当学期进行,趁学生刚刚学习完理论知识即进行课程设计,以比较紧凑的节奏完成系统化的学习,从而取得较好的学习和实践效果。

  媒体技术类课程的课程与基础技术课程的衔接

  本专业以传播理论为基础,以传播的发展前景为目标,以信息化为特征的设备为技术手段,实现信息与传统传播方式迥异的传播,接着文理融合的传播人才,所以技术类课程对于突出本专业的特色、增加专业的就业竞争力都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而技术类课程与基础课程的衔接更是基础上的基础,对实现这个目标具有根本的作用。技术作为传播的基本手段,一直在传播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新媒体传播专业作为以新媒体技术为核心技术产生和兴起的传播形态,技术的基础性作用也是不可容忍一点点忽视的。目前阶段,新媒体传播以数字技术为基础展开,在信息采集、存储、处理、传输和广播的各个环节,都是以数字化的方式存在,同时利用现代的传播理论为指导,才可以进行有效的传播,而数字技术在信息传播中的引人,也极大的改变了传播存在的方式和传播手段,甚至改变了传播行业的运转形式,所有这些,在传播学专业中都要有所体现。对应的课程,就是开设上述各个技术类的课程,以及对于这些课程的深人学习,但本专业的的专业性质仍然保持在文科性质上,本类课程所占据的比例不会太大,前面已经有所论述,在这样一个总体学分已经确定难以增加的情况下,要有效的进行技术类课程的学习,就要求前面基础理学学科的内容与后续专业技术类课程相对应,比如数理统计与概率论的内容可以与传播学中的调查数据分析以及调查对象的选择相对应,高等数学级数的内容与数字媒体信号处理与表示等内容相对应,但遗憾的是,当技术类课程中将这些媒体内容与较抽象的数学理论联系以期从根本上进行解释时,却存在着比较明显的脱节现象。在现有的情况下,可以与理科学科的任课教师联系,将理科内容的基本原理与实例联系时,尽是往传播媒体实例上靠近,以期学生从信息层面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要达到这个目的,还需要不同院系之间的配合与合作。

  媒体技术类课程的专业实验室建设

  作为技术类课程,明显的特点就是要有相关的技术和设备作为实现某种任务的手段,实验室建设和相关实验设备的配备就成了实现技术手段的物质基础。目前,专门供传播学专业的媒体实验中心业已建立并运行,共有计算机27余台套,其中有近10台套可以专业处理音频视频信息,5台套摄像设备,以及进行数字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等供教学活动使用,已经初具规模,可以满足本专业的教学。但目前,这些设备以及配套软件大多是基于传统传播学的课程进行设置的,还难以体现新媒体传播的新的特征,比如如果用于手机媒体内容的创建、无线移动电视媒体以及楼宇无线闭路电视媒体的编辑与广播等典型新媒体的设备尚未具备,在教学和实践环节也就难以具体体现新媒体传播专业的特点,对各个教学和实践环节有了很大的制约,比如与新媒体相关的几个实践环节,往往还是处于制作网站与网站策划的初级阶段,并不能充分的体现出本专业的特色和培养目标。

  媒体技术类课程的教材建设等

  作为具有相当理论指导意义的教材建设,不但可以给学生以前进的目标,还可以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甚至带动在国内外行业中的影响力,如何有效地促进媒体技术类课程的教材建设也是本课题的重要研究方面。自本专业设立正式招生以来的三年以来,已经发表课程相关论文共计30余篇,还有国内一级出版社专着一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这些理论成果与教学的相关性还有待提高,直接指导教学的意义也不大。鉴于本专业与传统传播学专业的不同特点,教材建设也要另辟蹊径,本着传统传播学所没有涉及的领域展开,比如可以将最新的若干种媒体形式进行整理后先形成自编教材,再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完善,以达到最后出版的目的。还以可借鉴国外同行的先进经验,将国外成熟的新媒体教材引人国内,进行翻译工作,以期迅速提高本专业在国内传播学教育中的影响力,推动新传播专业人才的培养。

  网络新媒体传播论文

  【摘要】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发展势头迅猛,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网络新媒体以自己独特的优势迅速赢得市场,获得受众的青睐,逐渐从边缘走向主流。网络新媒体的传播具有凸显受众主体地位、互动性强、信息发布及时、信息获取方便等特点。它对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和消极双重影响。

  【关键词】互联网 网络新媒体 信息传播

  一、网络新媒体发展:从边缘走向主流

  中国互联网络从1994年开始进入基础设施建设,到现在已经走过了17个年头。在这里,网络媒体的发展经历了摸索、完善到壮大的过程。目前我国网络技术、网络基础设施、网络资源、电信技术、数字技术等呈持续高速发展态势,社会逐渐实现网络化。99.1%的乡镇和92%的行政村接通了互联网,95.6%的乡镇接通了宽带,3G网络已基本覆盖全国。①整个社会就像一张蜘蛛网,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跨越了时空阻隔。

  与此同时,重大新闻事件报道让网络媒体优势得到充分显现。在“非典”事件中,网络媒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提供的互动平台让受众及时获取信息。在孙志刚事件中,网络媒体为在其中起到了巨大作用,最终导致一个实施了的不合理制度――《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的终止。更为重要的是,政府部门逐渐意识到网络媒体巨大的发展前景。目前新闻网站已经成为传统媒体的延伸,变成了主流媒体。我国新闻网络媒体主要包括三类:综合类新闻网站、门户网站的新闻频道和传统媒体的网络版。中央重点新闻网站日均页面访问量已经达到5.2亿,与相比增长了近4倍。②在网络媒体蓬勃发展情形下,传统媒体向网络媒体伸出了橄榄枝,以积极主动的方式参与到网络新媒体的发展中来。

  二、网络媒体的传播特点

  作为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产物,网络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网络媒体凸显受众的主体地位,打破单向传播局面。自网络新媒体快速发展以来,受众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凸显,受众不仅是信息产品的消费者,而且是信息的发布者。在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传播者,博客、播客、微博以及论坛社区的诞生让每个人都拥有了信息发布的权力。如果在QQ空间或网页上读到一篇很好的文章或者是看到一段精彩的视频,我们可以通过转发的方式让很多人都来分享。我们也可以在博客上发表自己的文章或者制作网络视频,如果作品够精彩、有特色,可能会在一夜之间变成网络红人,这样的事例已不胜枚举。

  其次,网络媒体具有很强的互动性。以往传统媒体主要以单向传播为主,受众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即使有互动,也是延迟的。随着Web2.0技术的兴起,网络新媒体互动性得到了充分体现。论坛和社区、QQ、MSN、博客、微博等等都是受众进行交流互动的场所,许多新闻网站也提供了互动平台,受众可以随时发表自己的观点,作者会及时进行回复。《时代》杂志将“年度人物”颁给全球数以亿计的互联网使用者,《时代》周刊对此解释说,社会正从机构向个人过度,个人正在成为“新数字时代民主社会”的公民。③基于普通人之间信息互动的Web 2.0技术,让人人都成为传播者。

  第三,网络媒体信息发布及时,传播速度快。基于宽带网络的连接,信息传递迅速,尤其遇到突发事件,及时性就充分显现出来。现在的3G手机已具备多种功能,轻便易携带易使用,可以迅速将事件发生的情景记录下来,只要与网络进行连接,信息立刻就会在网络上传播开来,让人们第一时间获取消息。由于网络信息发布门槛比较低,任何人都可以在网络上发布信息。3月11日发生日本地震的消息也是最先通过网络获得,而有关日本地震的消息第二天才见诸各大报纸的头条,然后才是一系列的追踪报道。

  第四,网络媒体让信息获取更加方便快捷。互联网拥有海量信息,借助搜索引擎准确定位,人们可迅速找到所需信息。使用者在搜索引擎窗口键入关键词,按下回车键,几秒钟的时间内就会出现大量相关信息。门户网站新闻更新及时,突发事件滚动报道,让人们能及时获得最新消息。通过设置超链接功能还能让人们通过阅读一系列相关专题报道,对事件有一个清晰全面地了解。网络上有大量免费的视频、音乐、学习资料等等资源供人们欣赏使用、下载保存。各种数据库的建立,电子出版业的发展,让学术资料的获取更加容易,有利于开展各项研究。

  三、网络媒体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网络媒体的诞生给社会各个方面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交往方式乃至整个社会的结构。

  (一)网络媒体的积极影响

  1、丰富精神生活,给日常生活带来便利。心理学家马斯洛曾经将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五个层次,认为在人的低层次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就将有更高层次的需求出现。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满足,有了更多闲暇时间,对精神文化的需求逐渐增加。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更高层次的需求。

  2、形成传播新格局,推动传媒产业发展。新媒体的出现,让传媒市场发生了巨大变化,新媒体以其独特优势迅速占领市场。在眼球经济时代,传统媒体也在改变策略,一方面对大众化的市场进行细分,另一方面通过与新媒体合作,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以期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将传媒这块蛋糕做大做强。1994-间,中国信息产业年均增长超过26.6%,发展速度快,经济规模跃居全国工业之首,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和先导性的产业。④

  3、提供言论发布平台。民意需要得到充分表达。如今作为信息发布平台“新秀”──微博的兴起和壮大发展,为受众提供了一个更加方便快捷的言论发表渠道。20中国微博市场注册用户数量将达到7500万,增长速度创下中国互联网应用发展之最。⑤它成为公众参政议政,表达心声的有效途径。在203月举行的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中,至少数十名政协委员首次同时用微博直播会议。截至年3月3日,共有两会的代表、委员331人开通了新浪微博。⑥这可以说是推动民主政治的又一大举措。

  4、提供舆论监督新途径。网络新媒体为人们更好的行使信息表达权、知情权和舆论监督权提供了更新的平台,观点的自由表达形成一股强大的舆论力量,从而对事件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这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前一段时间网络上流行官员及相关部门“晒账簿”,这就是公众舆论监督的产物,它有效促使相关部门的工作能在更加清晰透明的环境中进行。

  (二)网络媒体的负面影响

  新媒介是把“双刃剑”,它开阔了人类交往的新天地,推动了信息时代的向前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

  1、网络监管难度加大。在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传播者,网络信息平台并不像传统媒体具有严格的审查把关制度,很多信息发布者也不是专业新闻从业者,不能充分认识真实性原则,有些信息没有经过核实就进行了发布,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2011年3月全国各地发生盐荒事件,一些人在网络上散播谣言,加之商家炒作,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一股抢盐热,由于相关部门及时出来辟谣,才逐渐平息了这股**。由于网民身份隐蔽性特征,也很难对他们进行处置,这给网络管理带来很大不便。

  2、塑造“媒介人”,影响现实人。截至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4.57亿人,较20底增加733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4.3%,较年提高了5.4个百分点。⑦对于很多人来说,上网已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但是网络毕竟不是现实社会,它的虚拟性使很多人上当受骗。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容易误导受众,特别是对未成年人,因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还很有限。现在很多人都患有“媒介依存症”,他们宁愿在网络中寻找自己的价值,也不愿意回到现实中来。

  3、冲击我国文化的影响力。互联网让我们跨越国界,超越时空阻隔,交流沟通更加便利,它是我们了解世界的一个“窗口”。通过网络,我们与外界的接触越来越频繁,对异域文化的了解日益增多,殊不知其他文化正在对我们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改变着我们的各种观念。也许是由于求新,人们总觉得别国的东西就是好的,这会降低本土文化的影响力,使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受到很大冲击。

  总之,网络新媒体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也改变着整个社会的面貌,在给社会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我们要趋利避害,充分发挥网络新媒体的积极作用,消除负面影响,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

  参考文献

  ①②谢利,《从草根走向主流 新媒体改变传媒格局》[EB/OL].

  ③《互联网使用者当选〈时代周刊〉年度人物》[EB/OL].

  ④《中国网络媒体角色嬗变 从“草根”走向“主流”》[EB/OL].

  ⑤李智,《内容为王终端多元――2010中国新媒体市场回顾》[J].

  消费文化传播与新媒体责任的文化论文

  论文关键词:消费文化 新媒体 传播责任

  论文摘要:本文从消费文化的产生与发展论述消费文化对新媒体的影响,以及新媒体对消费文化的引导及在传播消费文化时应负的责任。

  消费文化并非孤立地存在,而是全球化进程XX的文化现象,是西方消费文化思潮直接影响的结果。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当今社会的消费文化与新媒体正在走向共谋。新媒体通过源源不断生产出的各种符号,持续刺激着人们的物质欲望,引诱人们接受各种消费文化的传播形态,使人们体验各种消费主义的快感。然而,新媒体在传播消费文化时应肩负相应的责任与义务使其更好地传播。

  一、消费文化的提出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物质不断丰富,社会财富不断积累,人们逐渐消除了原有的崇尚节俭、积累的消费观念,开始向注重享乐、张扬人性的方向发展。人类社会的经济结构XX心已逐步从生产转向消费,消费时代已经到来。随之而来的便是消费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所谓消费文化就是指人类在消费领域所创造的各类与消费相关的现象与关系的总和,是指消费者的消费价值判断、指导思想与行为准则,以及反映在物质产品上的文化层次和文化趋向。

  消费文化在当代已不仅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它已内化为相当多人的价值理念,成为他们的行动指南。消费文化作为一种有影响的意识形态与行为价值准则,受到以下因素的决定和影响。经济发展是消费文化产生的主要因素。工业革命使消费真正发生转变的契机,使消费品多样和多产的生产从可能逐渐转变成现实。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组织管理效率的提高,交换和消费的步伐也大大加快。控制和引导消费的形式成为消费文化发展的新动力,政策导向是消费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同时舆论引导对消费文化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消费文化的形成既有经济学的原因,更是人为诱导和推销的结果。媒体的宣传与引导一方面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保证人们消费热情的持续增长,另一方面又不断诱导出商品的新的意义,用来引导人们的消费。

  由此可见,消费文化既是现代工业发展的产物,也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是通过有意识的政策调整及各种商业活动,逐步渗透到人们的日常意识和生活XX。政府在其XX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主要通过各种有关的经济政策助长公众的消费欲望。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们利用各种传播媒介,铺天盖地地进行商品广告宣传,使人们在不知不觉XX习惯于按照这种宣传进行消费。因此,消费文化的传播对媒体有着重大的影响。

  二、消费文化对新媒体的影晌及问题

  媒体是传播消费文化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载体,在现代社会尤其以新媒体为重。目前学界对新媒体的界定还没有统一的说法。熊澄宇教授用三句话来阐述:“首先,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新相对于旧而言;其次,新媒体是一个时间概念,在一定的时间段内代表这个时间段的新媒体形态;第三,新媒体是一个发展概念,它永远不会终结在某个固定的媒体形态上有人认为“新媒体就是对新出现的媒体形态的一个统称,”包括了网络媒体、传统媒体的自办网站、楼宇电视、手机等,……但从目前的媒体发展来看,我们可以把新媒体界定为传播者与接受者相互融合进行对等个性化交流的即时信息传播媒体,它包括了目前被称为“第四媒体”的网络媒体和“第五媒体”的手机媒体或网络移动媒体。在使用过程XX无疑可以发现它的很多优势,主要表现为开放式的交互平台、交互式的生产关系、摆脱了制作成本上的束缚等。

  新媒体作为消费文化传播的载体,消费文化的传播同时也要求新媒体的发展壮大。为了使消费者更好的接受到消费文化,新媒体必须不断的完善自身使其更好的适应受众的需要。消费文化对新媒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娱乐、休闲的内容在新媒体XX比重日益增大。近年来,各种新型媒体的不断出现,竞争日益激烈了,而受众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新媒体为了在市场XX占据优势位置,倾向于增加报道娱乐休闲的内容,事实上,受众对这类新鲜、时尚和富有趣味性的内容表现出了更浓厚的兴趣。第二,在新媒体XX广告扮演了消费文化意见领袖的角色。作为一种经济力量,广告成为了消费体系XX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可以预示流行、时尚或者成为象征某种社会阶层的标志,它可以引导你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价值,它传达价值,这些信息不仅可以指导你的消费行为,更重要的是影响你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而这些都属于消费文化的范畴。第三,反映消费文化诉求的新的方式的开辟,比如出现新的网站、新的版块、新的论坛等。

  然而,消费文化的传播在带给新媒体一系列的`改观之后,仍然会出现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消费文化作为一种有影响的意识形态与行为价值准则,它本身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这就要求新媒体也应更快的加以适应,因为新媒体在发展XX也可能存在这样一些问题,如在把关上的缺失,舆论导向上的失误,公信力不足等。所以新媒体在消费文化的传播XX不能只一味地迎合受众需求,而要根据自身的特性以及责任与义务来进行传播。 三、新媒体对消费文化传播的责任与义务

  现代社会无疑是媒体的社会,特别是在新媒体出现之后,媒介传播系统及广告声像作为消费文化的载体充斥着人们的生活空间,它们不仅是人们消费发生的策源地,而且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影响着人们的消费活动,并最终引导着消费文化的发展方向。因此,新媒体在对消费文化进行传播时应坚持自身的责任与义务。

  新媒体在兴起之后,利用自身的各种优势功能,在带来新的大众生活交流方式改变的同时,更是由于传媒文化的日益膨胀和过剩生产,从而更好的促进了消费文化的兴盛和传播。新媒体对消费文化传播的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通过不断制造欲望来强化消费文化观念的传播与建构。新媒体由于自身的独特特点,在宣传消费品时通过“个性化”、“符号化”等形式来激发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刺激他们的消费行为,以此达到利益的最大化。第二,新媒体除了向消费者传输消费观念外,也渗透主流意识形态,从而达到对受众的控制。第三,新媒体不断“生产”各种“消费活动”以丰富和构建消费文化的内容。新媒体除了传播消费品和消费观念外,自身生产的节目、光碟、录影带等本身就是“复制品”,即消费商品其XX的一部分,因此它们也遵循消费生产的一系列游戏规则,也要追寻利益的最大化,同时新的媒介产品也会带来流行文化,提供新的卖点,形成新的消费热潮。总之,新媒体由于其独特性,使之在消费文化的传播与建构XX更具有了特殊的功能与影响。

  新媒体在飞速发展的过程XX,不断打破原有的消费文化传播模式,深刻影响和促进了消费文化的发展。然而在这一进程XX,不可避免地使消费文化矛盾重重,因此,为了减少这些矛盾,新媒体在对消费文化进行传播时应遵循相应的责任与义务。

  首先,新媒体在传播消费文化时应该遵循国家相关的规定,在政府许可的范围内进行积极有效的传播。同时,新媒体XX的工作者要遵守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更好地为受众服务。

  其次,从观念上来说,传统的文化观念对消费文化有着一定的制约作用。我国的传统文化自古就提倡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这种思想体现在消费文化上表现为求同特征和从众心理,不突出自己,更多的注重商品的实用性,以避免和他人产生隔阂感。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在新兴潮流的冲击下发生了很大变化,“追求享乐”的思想开始盛行,甚至有着愈演愈烈的态势。因此,新媒体在传播消费文化时,应坚持对公众负责的原则,真实客观地传播,避免虚夸浮夸,树立自身的公信力,塑造传媒形象。

  最后,从模式上来说,广告是消费者了解消费文化的重要窗口。作为一种经济力量,广告已成为消费体系XX充满生机而又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的贡献在于它使人们沉浸在一个无止境的新产品潮流之XX。而在这一过程XX,又促成了大众行为与欲望—形成了消费经济的生力军。广告的传播功能本质上是让一个符号参照另一个符号、一件物品参照另一件物品、一个消费者参照另一个消费者,它履行了指导消费行为的职能。因此,新媒体XX的广告首先在内容上要坚持真实,客观地传达信息,避免欺骗行为的出现,其次在形式上要坚持创新,要新颖独特,吸引广大受众的注意,更好地指导消费行为,影响受众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促进消费文化的传播。

  综上所述,消费文化的传播与新媒体的发展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交织的。消费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也就要求新媒体也有与之相应的发展,从而更好地适应其发展需要。同时,新媒体对消费文化有着引导作用,它利用自身的各种优势来传播扩大其影响。然而新媒体在传播的过程XX不能只一味地为了其影响采取各种手段,而是要在遵守相应的责任与义务的前提下来进行,这样的消费文化的传播才是积极的健康的,在消费文化影响扩大的同时我们的新媒体也能更长久地发展。

  新媒体动漫传播的新趋势论文

  一、新媒体传播与动漫的主要对接形式

  新媒体传播的多样化对于动漫产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新媒体传播与动漫的对接形式主要有互联网新媒体对接、手机新媒体对接、数字电视新媒体对接。

  1、互联网新媒体与动漫对接

  在我国,互联网事业发展迅速,互联网的规模和网民数量居世界第一位。发达的互联网络为动漫产品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的平台。近年来,国家大力扶持动漫产业的发展。国产动画片产量与质量呈现大的增长趋势。仅依靠传统电视台播出的形式不能满足动漫产业发展的需求。互联网新媒体的出现弥补了传统电视播出的不足。互联网的传播范围广泛,传播成本低廉,不受时空的限制。基于互联网的动漫传播对接,能按照用户的不同需求任意点播或重播;能让用户以快捷的方式搜索、浏览、上传、分享、评论视频内容;能让我们看到大量的动漫作品,其中包括在电视台播出作品和大量的网络原创动漫作品;能让观众对动漫作品进行开放性的任意点评和自主传播,许多动漫和动漫游戏作品通过开放性点评和包括视频分享、博客、微博等自主传播,在互联网上迅速蹿红。

  2、手机新媒体与动漫对接

  联合国有关机构调查显示,到底,世界上移动手机用户总数将会超过世界总人口数。据我国工信部统计数据,201月底中国手机用户已达12.35亿。我国的移动通讯规模和手机用户数量居世界第一位,发达的手机新媒体为动漫产品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的平台。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移动通信事业的发展,手机不再是单纯的移动通讯工具,已发展为全新的`大众传播新媒体。手机新媒体就是借助手机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体,是网络媒体的延伸。手机媒体与网络媒体相比携带更方便、具有更高的自由性、互动性、覆盖率、分众化和反馈及时的特点。手机媒体与动漫的结合对接,使动漫产品的传播更加及时、便捷、传播广阔,是扩大动漫影响力的最有效途径。

  3、数字电视新媒体与动漫对接

  数字电视新媒体又称互联网协议电视,或称交互式网络电视。它是集电视产业、电信产业和互联网产业于一体的新兴媒介,将传统电视传播与互联网交互传播的优势结合为一体。用户可以根据需求任意点播、回放、录制视频节目,形成人机互动的新框架。数字电视新媒体与动漫的结合对接,为动漫产品的传播和发行开拓了新的途径。

  二、新媒体动漫传播的主要特征和发展趋势

  以互联网、手机、数字电视为代表的新媒体传播,在与动漫结合对接后呈现出传播媒介的多样化、传播内容的丰富化、传播方式的交互性、受众群体的细分化等特征和发展趋势。

  1、动漫传播媒介的多样化

  新媒体传播与动漫结合对接后呈现出传播媒介多样化的特征和发展趋势。动漫产业的产品传播呈现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并行的局面。动漫产品在电视、电影、广播、报刊、杂志等传统媒体传播的同时,更多的选择在互联网、手机、数字电视、平板电脑等各种新媒体传播。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各种更新的媒介的诞生,动漫作品传播媒介将会迎来更多、更新、更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传播平台。

  2、动漫传播内容的丰富化

  新媒体传播与动漫结合对接后呈现出传播内容丰富化的特征和发展趋势。由于传播媒介的多样化和传播途径的开放性与自由性,促使了传播内容的丰富化。电视、电影、报刊、杂志等传统媒体以传播动画片、动漫图书为主;互联网、手机、数字电视、平板电脑等以传播网络游戏、动画片、原创动漫和各种周边产品等为主。正式上映、上线、出版的动漫作品与个人原创的动漫作品,在开放的新媒体传播中加上分享、评价、关注使传播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多彩。随着各种新传播媒介的推出,动漫产品在多样化、开放性、自由性新传播平台上,更加强调时效性、个性化和原创性,动漫作品传播内容将会有更多、更新、更符合消费者个性需求的内容出现。

  3、动漫传播方式的交互性

  新媒体传播与动漫结合对接后呈现出传播方式交互性的特征和发展趋势。与传统媒体的单向线性传播不同,在新媒体传播平台中,信息的传播者也可以成为信息的接受者,信息的接受者反之又成为了传播者。动漫作品通过微博、博客、微信、论坛、互动网站等平台转发、分享、评论形成互动的新格局。开放、自由的互动传播激发了作者的创作激情,涌现出很多优秀动漫原创作品,同时降低动漫产品的传播成本。随着人们对开放、自由的互动传播方式的认可,新传媒传播方式的互动性将更加凸显,为动漫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4、动漫受众群体的细分化

  新媒体传播与动漫结合对接后呈现出受众群体细分化的特征和发展趋势。随着动漫产业的兴起,动漫产品不只是儿童独享,还出现了青年、中年、老年受众群体。其中还可细分为青少年男生和女生受众群体、中老年男士和女士受众群体。可见动漫产品的受众群体出现了按年龄、性别、兴趣爱好、社会背景不断细化的趋势。受众群体细分化有利于动漫产品的有效传播。新媒体与动漫产业结合对接为动漫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它使动漫产品的传播方式更加多样化、传播内容更加丰富化、传播方式更加具有交互性、传播受众群体更加细分化、传播速度更快与新,为动漫产业开辟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电视综艺节目的新媒体传播论文

  电视综艺节目的新媒体传播论文【1】

  【摘 要】电视综艺节目格局多样、形态多变,并受到年轻群体的追捧。

  该类节目在对新媒体的运用方面值得称道。

  本文试通过分析电视综艺节目对新媒体运用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阐释了综艺节目的新媒体技术以及电视综艺节目运用新媒体的可能途径。

  【关键词】新媒体 综艺节目 传播技术

  一、新媒体概述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一个动态、相对的概念,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媒体的范畴也在不断更新。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新媒体,今天的新媒体到了明天也许就变成了旧媒体。

  这也给新媒体定义的界定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新媒体”这一概念的提出,最早可追溯到1967年,美国人P.Goldmark(戈尔德马克)公开发表了一份关于如何开发电子录像产品的计划书,在这份计划书中他首次提出“新媒体”的概念,当时他提出的所谓“新媒体”是指不同于传统的纸质传媒的介质,这种介质依靠当时的高科技,使用声音和图像传播的新型媒体形式。

  而真正让“新媒体”这个词声名远扬的是美国人E·罗斯托,他在1969年向尼克松总统提交的报告中,多次提到了“新媒体”的概念,自从E·罗斯托的报告之后,“新媒体”作为一个新兴词汇首先在美国流行,然后迅速蔓延开来。

  随着“新媒体”概念的普及,人们开始思索“新媒体”的内涵,也有研究者对“新媒体”的概念做过阐释。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对“新媒体”下过定义,定义中将“新媒体”等同于网络媒体,显然这种解释有很大局限性。

  美国新媒体艺术家列维·诺曼维奇和新媒体学者凡·克劳思贝也对“新媒体”做出了自己的界定和说明,他们一致认为当今的世界正在发生着一场数字化的革命,并把数字化的制作、展示和发行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在他们看来,“新媒体”不再是一种具体的媒体形式,而是与传统媒体截然不同的一组组数字信息的集合,是一种信息的呈现方式,需要呈现的信息根据自己的特殊性选择相应的媒体形式展示。

  随着“新媒体”一词传入我国,专家和学者也对“新媒体”的概念展开了阐述。

  清华大学新媒体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教授认为,“新媒体”是一个相对于“旧媒体”的概念,“新媒体”不会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在一个不断发展变化中的事物,今天的“新媒体”或许在将来就是“旧媒体”。

  他举例说广播相对于报纸来说是新媒体,随着电视的出现,广播变成了“旧媒体”,而电视又称为“新媒体”,网络之于电视,依然如此。

  他还指出了现在的“新媒体”范畴,是基于计算机和网络基础上的媒介形态,包括在线的网络媒体和离线的其他数字媒体形式。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周鸿铎从理论的角度分析,将“新媒体”分为革新的媒介、全新的媒介、衍生的媒介以及外来的媒介等几种形式,还指出了我国目前的“新媒体”形态只有两种,即衍生媒介和新兴媒介。

  蒋宏和徐剑两位教授则从“新媒体”的内涵和外延上,给出了自己的认识,他们认为“新媒体”在内涵方面是在当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下,在数字化技术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与传统媒体截然不同的信息快速扩展和传播系统。

  在“新媒体”的外延方面,即“新媒体”的种类上,包括了电脑数据库储存系统、高科技光纤通信网络、电子计算机通信网、图文电视、高清晰度电视、都市双向传播有线电视网、通信卫星和卫星直播电视系统、互联网等多种科技型产物。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宫承波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也从“新媒体”的内涵和外延分别阐述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新媒体”的内涵就是指依托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新技术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新兴媒体。

  其外延除了包含蒋宏和徐剑列举的媒介形式外,还包含了电子邮箱、手机短信、手机彩信、手机游戏、手机电视、手机广播、手机报纸、IPTV、楼宇视屏等媒介形式。

  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新媒体研究所所长董年初也针对“新媒体”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把数字化后的所有媒介形式统统称之为“新媒体”。

  纵观以上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新媒体”的界定和阐释,基本一致的观点是“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不断发展的概念,尽管它的存在形态门类众多,但都是在科技发展的背景下,基于数字化和网络化而形成的媒介形式。

  二、综艺节目的新媒体传播技术

  体现在手机和微博上面,电视台针对手机电视用户的收视习惯,特别制作只有几分钟的小节目,推出求职面试、营养便当等多种生活主题小节目和影视剧节目。

  手机影视剧与传统影视剧的主要区别在于播放时长上,手机影视剧的播放时长少则1分钟,多则5分钟,普遍控制在10分钟以内。

  由于播放时间的短暂性,手机影视剧对戏剧冲突和情节设置的要求更高,在拍摄手法和演员表演上也有别于传统影视剧。

  目前国内外的手机电视剧类型以轻松幽默的喜剧居多。

  美国最早的手机电视剧《上帝相亲记》是一部仅有2分钟的微型搞笑剧。

  这部制作成本低廉、情节荒诞的手机电视剧以耳目一新的状态出现在受众面前,短期内就在欧美几十万手机用户中广为流传,让手机电视经营商看到了其中蕴含的重大商机。

  此后,英国最大的移动公司Vodafone与20世纪福克斯影视公司合作,创作了惊险反恐题材手机电视剧《24》,共为24集,每集一分钟,获得了广泛的赞誉。

  国内的手机电视媒体也开始对手机电视剧进行尝试。

  上海文广东方龙新媒体有限公司就为旗下的手机电视媒体量身定做了一部365集且每集时长为5分钟的《白骨精外传》。

  在故事情节、剧本创意、叙述方式、演出制作以及播出方面,《白骨精外传》的制作团队都根据手机电视的特点对电视剧进行了调整与改动。

  此外,这部手机电视剧的独特之处在于,受众可以直接参与电视剧情的进展。

  这也成为国内媒体在手机电视剧互动性领域的首次探索。

  除了手机电视剧以外,手机电影也逐渐被人们所认知。

  但就目前的手机电影而言,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传统电影的预告片或剪辑版,具有独创性的手机电影寥寥无几。

  虽然目前手机影视剧仍处于萌芽期,但是手机影视剧的出现为受众的文化娱乐生活带来了全新的`意义空间,也为影视剧的艺术展现提供新的平台,可以预见,手机影视剧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手机电视的发展。

  一些手机和电视合作的互动型电视节目,手机用户可在手机网站上阅读悬疑小说,猜测后续发展并留言发表自己的意见,一段时间后将在电视上以短片形式重现电视短片并加入网民意见。

  电视综艺节目的品牌传播【2】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品牌”这一名词逐渐引起各行各业的重视,不仅是企业方面各大品牌纷纷崛起,文化传播领域特别是电视节目也渗透着品牌的概念。

  一个良好的品牌是建立在产品和服务之上的,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它的信誉度是在受众与它长期的接触和使用中建立起来的,能够给拥有者带来巨大收益的一种无形资产。

  ①改革开放后,在电视节目从强调节目生产到重视电视品牌建设的发展过程中,综艺节目的品牌传播发展最引人瞩目。

  综艺节目品牌建设发展

  综艺节目品牌主要是指综艺节目所具有的用以与其他节目相区别的名称及标识。

  它包含可以用语言命名的部分,即综艺节目的名称,以及综艺节目特有的标识,一般由图案、符号、颜色等构成,并且具有统一的风格。

  通过这两方面内容的建设,能够反映综艺栏目的特色及定位。②

  综艺节目的品牌是在节目的不断发展完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

  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各类综艺晚会栏目及各种专题片、纪录片风行全国。

  电视台以生产精品节目为主要责任,目光局限在电视节目内容的生产制作上,不重视对节目的包装。

  这主要是因当时电视业的改革还未起步,电视的经营意识不强,缺乏市场竞争而造成的。

  电视节目品牌的打造始于上世纪90年代后期。

  ,湖南经视台打造品牌栏目,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和《玫瑰之约》获得成功,让全国电视业争相效仿,众多电视台依照节目形态创建了自己的品牌。

  随着综艺节目品牌的出现,品牌经营的理念也开始诞生。

  以来,中央电视台多次对下属各频道进行了改版,各专业化频道的品牌形象和品牌影响力明显加强。

  然而,最早推进品牌建设的电视“湘军”,不论是品牌的建立培养,还是推广宣传,都最为成熟。

  湖南卫视综艺节目品牌传播分析

  新媒体是互联网时代下的新兴行业,很多人都想投身于新媒体行业。但新媒体行业也是有就业门槛的,如果不懂新媒体的基础知识,是很难进入这个行业的。这里给大家分享《新媒体写作与传播》读后感,方便大家学习。

  《新媒体写作与传播》读后感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如今新媒体以其特有的优势为信息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作为一名新媒体人,掌握好新媒体的写作方法很重要。本书就是介绍新媒体中各类文案的写作技巧,学习如何运用好写作技巧快速抓住受众的眼球,形成持续性的阅读粘性。

  本书共有八个章节,主要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对新媒体的概述;第二部分是讲新媒体文案的写作方法,包括从标题、开头、正文到结尾的写作技巧,同时也对各类不同的新媒体文案进行了详细的解析;第三部分主要讲了新媒体图文、图片和视频的编辑和处理方法;最后一部分讲了新媒体内容传播的要点及一些大数据技术、AI技术在新媒体传播领域的应用。

  下面来简单谈谈我看这本书过程中的一些感受。做新媒体主要做的就是内容的输出,在做内容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去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今什么样的内容才能够出现在公众视野并且得到广泛传播,做什么样的内容才能够达到我想要的目的。书中提到新媒体写作的内容要求有四点,分别是传播积极的正能量;真实性与准确性;有趣、有价值;创新性与独特性。其中我认为这几点中最重要的就是第一点,传播积极的正能量。如今很多社会化媒体平台里的内容良莠不齐,因为每个人都可以是内容的创作者与传播者,有的人为了博取流量与点击会传播一些低俗,负能量的内容,会对社会大众产生不良的影响。在新媒体写作的内容要求中,我觉得最难做到的就是创新性与独特性。通过平时生活中的例子可以看到,如今很多新媒体的内容都是差不多的。就像我在刷某手,某音平台的视频时,也会看到很多以同样的方式来宣传自己产品。其中我最常见到的一个案例就是:一个生活拮据的人因自身问题被别人嫌弃,一个老板好心想要帮忙,给钱怕会被直接拒绝,于是拿出一箱零食并在里面藏了钱送给他。其中看到了温情与感动,同时也宣传了他们的产品,也就是那一箱零食。其实这种视频看多了反而会让人审美疲劳,只要看到开头就知道是广告,而且套路和剧情都是一样的,没什么创新与特点。还有很多微信营销软文也是一样的,他们也是运用了这本书里面说到的一些写作方法,其实这久而久之也会让人产生抗拒心理。同样的写作方式用的多了就达不到想要的效果了,所以有的时候还是需要自己从中去创新和摸索新的写作方法,保持独特与创新才能够长久地发展。

  以上就是我读完这本《新媒体写作与传播》的一些感受。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

  网络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论文

  在“互联网+”的潮流中,高校课程教学也在不断的革新。结合《物流管理》网络课程建设过程中的一系列工作实践,梳理了网络课程建设的准备工作,总结了网络课程建设的核心工作:组建团队和课程资源建设,加强网络课程平台的导航与互动。

  一、引言

  为加快教学信息化步伐,推动网络课程建设,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交流,提高教学质量,常州工学院于初和毕博网络教学平台合作,启动学校网络课程建设工作。作为一线教师,对于新的教学平台的应用充满热情和期待,积极参与毕博网络教学平台培训学习,并申请建设《物流管理》这门课程的网络课程。本文结合网络课程建设实践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与一线教学工作者探讨交流。

  二、网络课程建设的准备工作

  (一)网络课程的认识

  通过参加培训和学习,从其组成来看,教学内容要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突出其教育性,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则体现了网络的特点。网络课程建设者通过网络表现某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对网络课程有了充足深入的理解;从其内涵上来看,首先它是课程,其次它必须具有网络的'特点,才能发挥网络的优势,才可能建立起网络课程。

  (二)建设网络课程的意义

  1.提高整体教学质量。随着各个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师生比例超负荷导致教师针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和因材施教遇到困难,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交流,提高整体教学质量,启动网络教学。网络教学除用于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外,还用于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网络教学为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提供了极大便利,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都可以得到充分发挥,教学形式得到拓展,教学手段得以丰富。网络教学更好地达到全面培养学生的目标从而促进了各种教育思想和教学方式方法的交织融合。

  2.丰富教学资源建设。在教高[]1号文件中指出要“积极推进网络教育资源开发和共享平台建设,建设面向全国高校的精品课程和立体化教材的数字化资源中心,建成一批具有示范作用和服务功能的数字化学习中心,实现精品课程的教案、大纲、习题、实验、教学文件以及参考资料等教学资源上网开放,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免费享用的优质教育资源,完善服务终身学习的支持服务体系”。网络教学促使媒体资源的种类、内容与表现形式更加丰富,这种资源不仅仅是教师的授课课件,还包括教学目标、知识点解析、案例分析、交互设计、作业与测试、参考资料,等等。网络学习实质上是一种基于资源的学习,网络平台更是资源建设的平台和资源展示的平台,因此网络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形成了一批教学资源和特色资源,丰富了资源并提高了利用率。

  三、网络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一)课程团队成员的共同协作

  通过前期的准备工作,我们认识到网络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优质网络课程的建设需要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现代教育技术的综合应用,横跨多个学科,需要融合教育学、心理学、计算机学科等知识与技能的融合,需要团队的协作,单靠一个人很难完成。《物流管理》网络课程教学队伍师资配备完善,由8名骨干教师组成,即1名教授、4名副教授、3名讲师,形成了一支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合理、教学效果好、科研水平高的师资队伍。这支教学队伍具有很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教书育人、爱岗敬业、师德口碑普遍好。

  (二)课程资源库的建立

  作为网络课程建设的主要承担者,基于网络课程的系统性,需要做好全面的统筹规划,课程内容的有效组织。尤其在课程资源库的建立方面,做到课程资源的不断更新,与时俱进。除了课程知识点的PPT讲述,设置了物流头条、物流黑科技、物流案例等模块,使得《物流管理》课程更接地气,引起共鸣,激发兴趣与创新。尤其是物流视频库、知识库的引入,扩大了同学们的视野。另外,设置的课程测试模块,做到了知识与应用的检验。

  在网络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基于网络平台,加强课堂外资源的延伸与拓展,关注网络资源的整合与链接,诸如物流论坛、物流公众号、物流微博、物流期刊等的引入,激发了学生们的讨论和思考。课程资源的日益丰富,使得课堂信息容量大,紧跟时代步伐,把握物流管理发展的热点、焦点、痛点、难点问题,使得物流管理课程知识的理解不再遥不可及,而愈加生动而具体。

  (三)网络课程平台中的导航与互动

  由于学习者的需求不同,在网状的知识系统中,资源与拓展资源的表现形式不应受传统课程的表现形式所束缚,学习者可以使用超媒体、超文本、网络数据库和动态网页编程等多种技术。根据个人实际情况自由地点击模块,选择学习方向与学习内容。在网络课程导航系统的设计,教学活动的组织与课程内容的设计应多元化。网络课程教学应避免老师游离于制作和使用之外,简化操作,加强平台应用功能。

  传统课堂教学虽然是面对面的教学模式,但由于学时受限,教师和学生的交流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人数众多的大班化教学,难以做到因材施教,个性和共性问题难以得到及时发现,做不到立刻答疑和个性化教学,照顾不到每位同学的不同需求与兴趣。自从有了网络课程互动讨论模块,学生中课堂的疑问课堂外得以交流,相互启迪,实现答疑解惑,从而增强了教学的互动,师生情感沟通,提高了师生教学相长的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建立网络课程优秀的团队,整合优质丰富的课程资源,做好课程资源导航和问题互动与讨论答疑工作,网络课程的建设者要做到不断维护与更新,才能真正实现网络课程提高教学质量这一目标。在做好具体的网络课程开发与建设工作中,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学生重要角色,管理体系评价保证等,才能积极的激发师生参与建设及应用网络教学的兴趣,从而推动资源建设和课程建设共同发展,达到高教学质量与高效益、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目的。

  关于全景式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论文

  在教育综合改革的背景下,为更好地践行“成才教育”思想,我们以“造就多元人才,和谐全面发展”为办学理念,推出了“全景式课程”,试图让“成才教育”课程化,“成才”具体化,“教育”个性化,让“成才教育”在学校内涵发展中找得到“舵”。

  “全景式课程”是全面、完整的综合型课程,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学习图景,具有五个特征:全人聚焦,就是要聚焦所有的学生,聚焦每一个学生个体;全程关注,就是以三年的高中教育奠定一生的发展基础;全员参与,就是凝聚学校、家庭、社会力量,共同发挥教育功能;全息设计,就是创设由“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三个维度构成的全息设计的课程;全能培育,就是培育学生面对未来社会需要具备的四种关键能力,即学习力、实践力、领导力和创新力。

  一、整体构架“全景式课程”

  1.课程目标

  依据我校“十三五”发展规划中的育人目标,我们确立了“全景式课程”的目标,即致力于培养学生面对未来社会需要具备的四种关键能力:乐学、会学、终身学习的学习力,积极进取、敢拼敢搏的实践力,敢于担当、善于合作的领导力,勇于探索、勤于开拓的创新力,从而使学生成为人格健全、基础厚实、创新进取、具有多元特质的现代公民,为将来成人成才、和谐发展、全面发展奠基。

  我们将人格健全、基础厚实、创新进取这三个培养目标按三个年段进行细化,高一为基础,高二是深化,高三促发展。三年的课程目标相互联系,形成逻辑层次分明、基本内涵统一的整体,详见下表。

  2.课程结构

  依据“全景式课程”的理念,我们以“学科拓展类”“专题教育类”“兴趣发展类”“实践体验类”四大板块,统整学校现有的学科课程和其他教育内容,形成学校“四叶草”课程结构,致力于培养学生面对未来社会的四种关键能力。“四叶草”结构的四个板块之间相互平衡,优势互补,形成整体。

  学科拓展类课程包括国家课程校本化学习支持系统、语文拓展课、数学拓展课、英语拓展课、科学素养拓展课、人文素养拓展课、体育与艺术拓展课、通用技术拓展课。此类课程要求涵盖国家规定的全部学科基础型课程;拓展和延伸课本外的相关学科知识;开展研究性学习,注重学科知识体系的纵向延伸和相关学科的横向联系。主要实施途径为课堂教学、动手实践、研究性学习、兴趣小组与社团活动、“60,,讲坛等。

  专题教育类课程包括爱国主义教育、公民教育、生命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生涯辅导。此类课程要求

  “全景式课程”的课程目标及育人目标表

  高一课程 高二课程 高三课程人格健全

  正确认识个人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诚实、守信、自律,有同情心,尊师、爱友、爱集体、爱家庭、爱学校、爱国家对未来有憧憬和一定规划,对现实社会有认识并对自我有较深的了解,适应性、自信心、意志力、协作意识有较大增强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正确的价值取向(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具有理性思维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基础厚实学习目的端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完成国家和学校规定的学习任务在具备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勤于探索未知领域,培养特长学习上目标明确、积极主动,在具备探索能力的基础上,内化并深化所学知识,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创新进取养成在学习生活中勤于动脑的习惯,学会通过查阅资料、广泛调研、集体讨论等途径解决问题的方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出问题,探究问题,提高将所学知识与技能运用于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发展自我,在创新中提升能力,培养创造性及批判性思维,并将科学的思想、良好的习惯运用到学习生活之中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学生学习道德、法律知识,具有爱国情怀、公民意识;掌握基本的人际交往知识,具有理解包容、合作共赢的素养;学习自我认识、自我调适、自我激励的方法和技能,具有职业意识、创业精神、人生规划能力。主要实施途径基本与学科拓展类课程一致。

  兴趣发展类课程包括科学探究、艺术陶冶、体育健身、兴趣阅读、学生社团。此类课程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与技能,具有理性、严谨的科学精神;掌握基本的文学与艺术知识,具有基本的文学与艺术鉴赏能力;掌握基本的健康知识和健身技能,具有科学的健康观和健身习惯。主要实施途径为每学年第一学期举办的体育节、艺术节,第二学期举办的读书节、科技节,为期一月;每周社团固定活动一次。

  实践体验类课程包括走进军营、亲近田园、服务社会、文化寻访。此类课程要求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调研和实践的能力,以及自主探究的习惯和技能;培养学生奉献自己、服务社会、报效国家的情怀。主要实施途径为学期内固定时间,并结合双休日、寒暑假活动。

  二、开展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实践研究

  学校课程构架只是一张蓝图,真正落地发挥育人功能实现育人目标,还需要我们深入实践和探索。

  1.开展基于课程标准的学科知识及其拓展的实践研究

  我们构建“1+X”学科特色课程群,“1”是指基础型课程,“X”是指学科拓展延伸课程群。

  学科特色课程群建设有四项内容:“学案导学”“练习系列”“教学指南”“学法指导”。目前,我校已完成了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地理、历史、思想政治等科目的学案、练习和初高中衔接教材的编撰,并已投入使用。同时,我们还编撰了部分学科拓展的材料,供学生在拓展型、研究型课程中使用。

  2.开展基于学校各类资源整合开发利用的实践研究

  课程资源的挖掘与利用是我校长期坚持的重要工作。我校八十多年的历史底蕴、文化传承,近三十年的改革历程、改革成果,以及所在地域的历史文化风貌等均是课程建设中的宝贵资源。例如,我校《红色堡垒》德育校本教材以红色堡垒的教育寻根、红色堡垒的教育传承、红色堡垒的教育延伸为三大板块,从历史溯源、现实实践与未来发展三个维度介绍了我校在红色堡垒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方法路径,及教师辅导、学生实践的典型案例。

  3.开展基于学生综合发展的支持研究

  (1)基于学生兴趣发展。我校从学生的个性特长、兴趣爱好、发展志向及心理水平出发进行课程开发,最大程度地促进学生的投入,激发学生的潜能。我校的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读书节以及各种社团、兴趣小组等已经成为学生发展与展示个性特长的最好舞台。

  (2)基于学生研究能力发展。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在高中阶段通过发现问题、开展课题研究,最终掌握科学的方法,对学生来说受益匪浅。研究性学习更加关注知识的获取过程和方式,注重学生参与研究的经历,通过直接学习体验的获得来不断开拓学生视野,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自学精神,建立学生的学习自信。

  (3)基于学生视野拓宽。为了给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创造条件,我校进行了MOOC的相关研究和探索,以期提升高中校本特色课程建设水平,引导学生通过网络互动式自主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教师加强课程设计和教学研究,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

  4.开展基于教师素养提升的支持研究

  学科既是以知识系统为表征的“学科课程”,又是以教研组、备课组建制为依托的“学科团队”,还是以知识授受为活动形态的“学科教学”与“学科学习”。为此,我校以“学科拓展类”课程建设为契机,要求全体教师在教研组组长的带领下,研制特色学科建设方案。例如,我校历史教研组制订了题为《引领史海求知孕育真诚与包容》的学科方案,就历史学科课程设计的定位、三个年级的目标制订、四类课程的相互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对教师理解课程建设的意义,明确设计课程的方向以及确定课程选材等问题有重要的帮助。

  课程不能是无根之木,课程建设需要以学校办学历史为根基。以此为基础建设与本校文化基因相符的课程,是学校课程建设的基本原则。“成才教育”作为我校的课程发展之根,具有强大而鲜活的生命力,而这基因也必然融入在当下学校课程建设的实践中。

  新形势下科普新媒体传播的问题与建议论文

  摘要:随着互联网等媒体的全方位发展,新媒体正逐渐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由于其便利、获取渠道方便,在很大程度创新和变革了传播渠道和传播方式,如今已在各行各业中得到广泛的运用。在科普工作中,科普新媒体传播同样不断活跃,极大地拓展了科普渠道。但新媒体获取的便利性也给科普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其带来了机构和个人新媒体科普传播的无序发展,使得科普人才培养、科普信息科学性存疑、科普内容版权难追究等问题日益突出。作者建议应加强政策制定和环境营造,鼓励人才充分交流和资源有序融合,优化科普新媒体传播深化发展的环境和秩序。

  关键词:科普;新媒体;建议;软环境

  中图分类号G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181-0077-02

  1新媒体科普传播现状

  1.1新媒体技术改变了传统的传播途径

  新媒体作为一种在新技术支撑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它包括数字杂志、数字报纸、网站、微博、微信、App应用程序等等,与报纸杂志、户外媒体、广播、电视这些传统模式的新闻媒体不胜相同,随着互联网日新月异的发展,新媒体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它已拥有了超越主流媒体的能力。

  由于现代科技水平日新月异,科技和传播的不断融合,新媒体已经发挥出日益稳定的强大功能,变革了传播渠道和传播方式,并且由于其具有便利、高效的优势,符合人们现在追求快餐式娱乐、随时随地获得信息的需求,引发了更为广泛的关注,传统媒体逐渐被取代。同时,由于选择新媒体传播方式的大多数是年轻人,这样一来也带动了更多的人认为这是潮流前沿,认同这一传播方法。

  如今,由于科技水平稳步提升和商业模式日益创新,新媒体充分利用了互联网的优势,即便捷、实时、随时随地等特点,实现了从平台联系人、人和人、人联系平台的实时传播效果,使人们形成一个大网络,使每一个社会人在接收信息的同时也在向外传达着信息,地球真正变成了地球村,深刻改变着现代人的生活和格局。

  1.2新媒体提升科普传播实效和水平

  新媒体凭借其具备稳定的信息传播渠道以及科技手段的丰富,体现出巨大的运用价值。这种价值在实际生活中,会让传播的效果变得更好。在科学普及这一领域,新媒体得到迅速发展,由于网络和移动客户端等形式的科学普及变得越来越深入人心,这种形式在一定的程度上成为科学普及的“快车道”和“加速器”。

  新媒体对于科普资源传播的过程和效果,实现了科普知识信息获取便利、传播速率快、实时更新、知识新鲜度较高的效果,在这样的优势下,人们愿意选择和接受这样的渠道更不足为奇。

  2科普新媒体传播面临的问题

  技术进步和商业模式创新推动新媒体在科学普及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也表现出强有力的传播能力。然而,科普新媒体正处于发展期,无论是经验和人才积淀都还不够成熟,模式探索和创新也十分有限,使科普新媒体在传播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应引起多方重视。

  2.1科普新媒体中复合型人才稀缺

  在科普新媒体中,懂创新、懂技术、会科普、能捕捉新闻热点、了解新媒体运作模式的复合型人才稀缺。这使得从业者对于科普新媒体科技不足够了解创造出来的成品就不能满足人们越来越准确的预期和希望,不能够符合科普新媒体的传送需求。因此,媒体工作者如何针对不同受众进行精准传播、精准投递成为了困难,对于不同类型的科普如何选择合适的传播方式,如何进行深度加工,也成为了困难。

  2.2科普新媒体信息的科学性待加强

  科普新媒体对传送的科学普及知识一般都需要专业人士的专业指导,从业者要对于传播的知识负责,不能仅仅为了传播效果以及关注度而博取受众的眼球和点击量,而忽略了媒体工作者最为重要报道原则:真实性和权威性。人云亦云、忽略报道科学性、不尊重事实真相、传送一些伪科学、不准确的观点,目前,这种现象在科普新媒体中时有发生,这就中了伪科学的计。而对于没有经过事实验证的知识更不能随意播出,这需要媒体从业者时刻保持严谨的工作态度,对于科学知识表示敬畏的心态,表示足够的重视。

  在当今社会,新闻媒体传播范围大、信息量大、影响深远,这不仅仅是新媒体的机遇,也是挑战,更需要慎重对待。尤其在网络媒体上,谣言盛行,追溯谣言难度高,很多网民容易被误导,以为所见所闻就是真实的,容易轻信谣言,这对科普正面有效传播造成了障碍。

  2.3科普新媒体传播的知识产权问题严重

  数字媒体和网络媒介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易被复制、修改和再传播[1]。这就造成了科普新媒体传播的知识产权问题严重,例如,传统纸质等形式的素材被数字化后版权归属问题,数字化后的科普传播内容在传播过程中的法律责任问题,数字化科普传播素材在网络渠道中的版权问题,不同数字化的科普传播素材在不同传播渠道,不同表现形式中的趋同,版权纠纷问题,等等,急需明晰和澄清。

  3科普新媒体传播发展建议

  从全球范围来看,随着交通与电信技术的扩散,国际与国内交流日趋频繁,世界的'距離缩短,全球相互依赖性增强,利用信息通讯技术进行交流的新媒体已经成为国际发展的主流,世界各国纷纷把发展新媒体技术作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目标[2]。

  3.1积极营造科普新媒体发展环境

  科普新媒体作为新型科普方式,而今已经变成人们得到科学普及资料的重要方式之一。因为和传统科学普及的方式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区别,比较优势明显,表现出来十分旺盛的生命力,使得如今的科学普及局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因此也得到了业内外相关工作者的喜爱,这极大地普及了科普新媒体。因此,相关业内人士应该展开深入的调查和研究,提升专业水平,相关部门应制定、完善法律法规,推动科普新媒体茁壮成长,完善科普新媒体发展的相关配套措施,营造有利于科普新媒体发展的新环境。

  3.2加强科普新媒体内容的原创和版权意识

  不当的内容、同质化发展、复制粘贴的恶意抄袭,不利于科普新媒体健康发展。因此,要积极增强科普原创能力和创作人才队伍建设,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树立科普新媒体的良好社会形象。要鼓励科技工作者积极参与到科普新媒体传播事业中,借助科技政策改革的重要契机,制定完善鼓励科技工作者向科普工作者、科普新媒体工作者转变的政策和措施。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3.3科普场馆的线下展览活动与新媒体线上互动有待加强

  科普场馆等基础设施是科普工作的重要平台,这些设施长期面向公众开展科普展览、科技培训等科普活动,具有丰富的科普传播经验。公共科普设施中的许多形式和内容,是科普新媒体传播中的重要内容来源和依据,而科普设施在新时代的科普传播,也有赖于科普新媒体传播的渠道优势和传播效果。因此,要进一步发挥公共科普设施的积极性,引导其积极参与到科普新媒体传播的发展中来,鼓励和促进公共科普设施与科普新媒体机构、个人的通力合作,促使双方各自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共同为公民科学素养提升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罗子欣.新媒体时代对科普传播的新思考[J].编辑之友,(10):77-79.

  [2]蒋纪平,张培,张露.新媒体在科普推广中存在的问题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5):52-54.

  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不断进步及国家对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视,我国体育文化传播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尤其是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充分说明了我国体育事业的进步及体育文化的传播力度。近年来,我国各地兴建的体育馆数量在逐渐上升,各类型体育比赛也越来越多,各项体育设施逐步完善,体育文化宣传力度加大,不仅吸引了大量外来投资,而且增强了国内人们对体育文化的理解与认识,虽然各种传播方式都有利于体育文化传播,但是不同传播方式的传播力度、内容、文化内涵等都有所差异,其中在各方面表现都比较突出的就是数字新媒体传播方式,接下来笔者提出了未来数字新媒体技术在体育文化传播中应用的几点策略。

  2.1积极探索发掘新媒体的各方面应用

  通过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在新媒体的各方面应用中,最应该重点把握的就是体育文化的传播能力,比如对体育知识的传播、体育文化的解读及体育政策的宣传等,让人们了解体育文化的价值和功能,可以利用新媒体对国家体育赛事,奥林匹克等国际性比赛进行实时转播,对体育新闻进行及时传播,还可以通过微博、微信、腾讯QQ、MSN等新媒体传播方式,向人们传播体育文化知识,让人们及时获得各种体育相关信息,从而引导人们能够在闲暇之余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加强体育锻炼,从各个方面影响和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

  2.2加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作为两种不同形式的体育文化媒体传播方式,在传播特点上各有千秋,比如,从信息传播的深度与真实度方面来看,传统媒体必然要优于新媒体,而从传播的速度与及时性方面来看,传统媒体必然不如新媒体。所以,我们在体育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过程中,应当做好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融合,使他们各自的优势发挥到最大,比如,针对于比较重要的体育竞赛,我们就可以选择既通过传统媒体下的电视、广播、报刊等进行传播,同时也利用网络同步更新,为大众提供全方位、立体化的体育信息,最大限度传播体育文化。

  2.3通过新型便捷式移动媒体传播体育文化

  便捷式可移动媒体由于其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人们可以自由地获取所需体育信息,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手机的功能也更加完善,尤其是在4G网络逐步普及的情况下,技术的运用、智能手机的诞生,将从根本上改变体育文化的传播方式,新型便捷式移动媒体将是未来体育文化传播的一种重要趋势。

  3.结语

  总之,在当今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体育锻炼与体育文化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并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当中,新媒体体育文化传播方式已经成为了这个时代发展的一个重要文化特征。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新媒体越来越广为人知,很多人都想进入到新媒体行业里。这里给大家分享一篇《新媒体写作与传播》读后感,希望能让大家对新媒体行业有所了解。

  《新媒体写作与传播》读后感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以其即时性、交互性,多媒体化、个性化于细分化、开放与共享化等优势正在日益颠覆着传统媒体,而新媒体写作是在新媒体媒介迅速普及和广泛应用的形势下应运而生的一门新学科。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就是介绍新媒体、新媒体的写作以及一些写作上的技巧。本书理论与案例相辅相成,系统地介绍了新媒体写作与传播的各种知识。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可以对于我们当下的工作有很好的提升进步。

  这本书首先让我了解到了什么是新媒体。新媒体是新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它是一种利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现如今生活中存在的新媒体平台主要有微信、微博,电商平台、今日头条、短视频平台、社群以及论坛等等。

  认识了新媒体之后,再往后就是本书的重点知识,新媒体的写作。新媒体的写作相比于传统媒体的写作有很多的不同之处,其中最主要的区别就是新媒体写作有成本低、内容精段、写作内容有针对性而且时效性强。新媒体写作具有这些特点主要是跟它的写作技巧有很大的关系,看完整本书后我也对新媒体的写作技巧做了一下总结,简单来说就是两点:一是标题要有吸引力,能够把用户吸引过来;二是文章内容要有代入感,让用户能够持续的读下去。

  通过学习新媒体的写作特点,我对于新媒体编辑岗位工作的写作思维方式有了很明显的提高。不过书中关于新媒体写作的知识点较多,短时间之内可能无法完全消化,想要更进一步的提高新媒体写作的能力,还需要在今后的日子里继续学习!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

  阅读《新媒体文案写作与传播》有感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移动智能智能终端的普及,新媒体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媒介,以其独特的形式,在迎合人们对休闲娱乐碎片化需求的同时,也满足了人们随时随地进行互动表达的意愿,给媒体行业的带来了新的发展理念和模式。

  阅读了《新媒体文案写作与传播》之后,我了解了很多有关新媒体的知识。这本书主要概括了认识新媒体与新媒体写作、新媒体文案写作技巧、新媒体广告文案写作、社会化媒体平台文案写作、新闻消息写作、新媒体微文学写作等内容,书籍的逻辑性很强,讲解的内容简单清晰并带有案例方便理解,能让我们很容易迅速清楚并了解什么是新媒体运营,怎么做。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记忆比较深刻的内容是作为一名新媒体编辑,我们除了需要知道什么是新媒体,它的主要平台包括哪些,对自己的岗位职责有清楚的认识,了解新媒体写作的特点及写作的内容要求,在提升自我知识能力的同时,避免创作写作的缺陷之外,也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积极传播正能量信息,不做标题党,不用未经证实的信息内容或用疑似的口语编撰文案,误导受众,传递虚假信息,做一个有道德有底线的新媒体人。

  在学习《新媒体写作与传播》过程中,发现有一些学习的内容和我现在的工作也有相关的地方,那就是标题的写作方法,虽然它是讲述文案写作的,但也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一个好的标题是很重要的,因为受众往往是通过对标题的认知决定是否阅读该文章的,所以,我们需要在标题中体现文章内容核心的同时写出具有吸引力的标题,让受众一看就很有阅读的想法,这样就可以提高自己文章的点击量了。

  虽然我不是做新媒体运营的,但是在学习新媒体运营的过程中,也有了很多的收获和感悟。作为一名编辑,我们需要具备的东西就是在创作的过程中,不断地学习,总结经验,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思维能力。

  以上是我的一些学习心得。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教育心理学双语课程的建设与实践论文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为我国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双语教学培养国际型人才势在必行。本文分析双语教学的益处,探讨了教育心理学双语课程的建设和实践的有关问题。

  一、引言

  传统的外语教学费时低效,不利于“专业+外语”的复合型人才培养。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巨浪,教育部在2001年颁布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在信息技术等国家发展急需的专业开展双语教学,国内重点大学纷纷响应。在《意见》实施的第五个年头,教育部又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对双语课程的质量和数量提出了要求。

  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颁布《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要求广大高校深化双语课程建设,探索教学方法和模式,切实把双语教学落到实处,并且鼓励有条件的学校聘请外教和让老师出国深造。2008年到2010年,教育部和财政部共批准403门课程为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1]。

  二、双语教学的益处

  双语教学的益处已经被广大教育界人士一致认可。有学者对汉语和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研究[2]发现,双语教学的开展会带来以下益处:一,双语教学有利于外语水平的显著提高。外语教学其本身就是对在校学生和老师外语水平的一种检验和练习,在不断地听说中就能自然提高外语水平。二,双语教学有利于对所学语言相关文化的理解。

  中文语言含蓄委婉,而英语则开门见山,语言的不同也反映了文化的差异。想要更好的和他人交流就必须了解不同人所处的文化背景,双语教学为此开辟了捷径。三,双语教学有利于增进师生的关系。人际关系的和谐是在不断地交流和沟通中建立起来的`,双语教学能否成功要看师生的课堂交流是否和谐,教师的语言和语速与同学的英语水平听写速度匹配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

  三、教育心理学双语课程的建设和实践

  根据已有研究[3]对欧洲大陆以及加拿大、美国、新加坡的双语教学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多样的民族构成为第二外语的学习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二,国家人口的非单一性,即由大量移民与本土居民共同组成社会结构,这就揭示了双语教学的必要性。三,双语教学的开展主要适用于本国语言在国际上接受程度不高的国家。所以不同的国家构成决定了双语课程建设不能照搬照抄别国的经验,中国有其自己的特点,因此教育心理学双语课程的建设应该立足于中国国情和现实情况。

  自2001年高校双语课程建设提出以来,我国高校的双语课程实践已经获得了一定的成功,发展也相当迅速。在我国绝大多数高校中,双语教学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已经有部分甚至绝大部分学校将双语教学改革提上议案。我国中央及各地方政府对各地高校的财政扶持力度也有明显的提升,甚至划拨专项款支援高校双语课程建设。

  但是,在这些令人欣慰的成果背后,除少数高水平重点院校之外,绝大部分高校的双语教学实践与探索都还处于准备和起步阶段,双语课程建设理念偏差、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学生双语课程学习迷茫、课程设置不合理已经成为制约我国高校双语课程建设与实践的瓶颈。我国学者 [4]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

  1913年桑代克发表《教育心理学》,标志着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教育心理学在以后的一百多年的时间里,通过维果斯基、马斯洛、艾宾浩斯、皮亚杰等著名心理学家的不懈努力而逐步走向繁荣,成为心理学重要的分支学科。

  事物的内部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动力,伴随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分歧也逐渐产生。“教育心理学之父”桑代克主张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去解释和解决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并以此为指导思想以实验心理学模式塑造教育心理学,力求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另一派是以彼得罗夫斯基为代表的前苏联教育家,他们着眼于教育心理学的主体老师与学生、教与学,主张以发展心理为中心研究教育心理学,探究教育的本质与规律。教育心理学就是在这样的矛盾中发展完善起来的。我国教育心理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代表人物以儒家的孔子最为著名。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是我国早期教育心理学思想的雏形。据相关学者[5]统计,我国最早的教育心理学著作是1908年由房宗岳所译的《教育实用心理学》。

  后来,我国教育心理学学者又翻译和编纂了大量有关教育心理学的书籍资料。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现实对教育心理学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即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的复合型人才,特别是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优秀人才,教育心理学双语课程应运而生。

  目前,我国的教育心理学双语课程的建设与实践虽然还处于初步阶段,但已经取得了可喜成果。通过双语教学,学生不仅提高了外语学习能力和专业外语交流水平,而且也全面理解和深入研究了教育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教学实践,拓宽学生的国际学术视野。同时,教育心理学双语课程的建设和实践也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双语教师队伍,为今后进行教育心理学双语课程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教育心理学双语课程建设取得的成果还很有限,仍然存在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需要今后努力改进。如,教育心理学双语教材建设相对滞后,教育心理学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育心理学双语教育方法有待改进,等。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教育心理学双语课程一定会成为具有中国特色且能反映国际学术前沿的国家一流双语课程,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国际化创新型人才,为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做出贡献。

  ★ 网络新媒体传播论文

  ★ 读《新媒体写作与传播》心得感悟600字

  ★ 新媒体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空间的影响论文

  ★ 透析公共关系传播与高校形象建设论文

  ★ 大学生网络新媒体论文

  ★ 发电类专业课程改革与实践论文

  ★ 基于社交媒体的广告学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论文

  ★ 新媒体学习心得

  ★ 新媒体年终总结范文

  ★ 新媒体总结

新媒体传播课程的建设与实践论文

新媒体传播课程的建设与实践论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发表评论
热门文章
  • 牛视网在线免费网络电视直播平台 (chaojidianshi.net)

    牛视网在线免费网络电视直播平台 (chaojidianshi.net)
      2020.04直播源已更新。蓝光   ……原答案…………   当然是用simpleTV和PotPlayer了!   高清、免费、频道多、无广告。   手机、电视端:推荐一款看电视直播软件?   安装好后直接打开直接可以看,频道已经内置好了(也可自行添加)。界面有两个:频道设置和播放器。频道设置播放器   首先安装PotPlayer。PotPlayer界面   然后,把定制源拖到列表中就行了。把定制源拖到列表中就行了   最后...
  • 美国哥斯达黎加时间是几点钟

    美国哥斯达黎加时间是几点钟
      哥斯达黎加是一个美丽的国家,位于中美洲地区。对于很多人来说,去哥斯达黎加旅游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但是对于一些商务人士或者留学生来说,了解哥斯达黎加的时间是非常重要的大佬们都在玩{ 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那么哥斯达黎加时间是几点钟呢?   哥斯达黎加位于中美洲地区,时区为UTC-6,也就是比北京时间慢14个小时。与美国东部时间相同,但比太平洋时间早三小时。所以如果你在哥斯达黎加,当你看到北京时间早上6点,哥斯达黎加的时间...
  • 足彩道路总是受阻?首先得学会看盘口和水位

    足彩道路总是受阻?首先得学会看盘口和水位
      前言   相信再次刷到我的老粉都知道我的名字,老陈,之前被同行举报很多次了,这次又回来了,先介绍下自己,本人姓陈,经营着自己的一家体彩店。足彩分析是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没有谁有必杀技,也没有谁能一直赢,关键是心态,虽然我不是高手 但是我感觉在足彩这方面 我应该比大部分人都有资格说几句,之前在店里跟单的几个朋友,现在也成了我很要好的朋友,他们一致的认为,我的理论不敢说是什么必杀技一类的秘籍,但是能让人走不少弯路。大家对我有如此高的评价,我也是深感欣慰。因为我写文章的动机...
  • 葡萄牙vs卢森堡在线直播,葡萄牙vs卢森堡

    葡萄牙vs卢森堡在线直播,葡萄牙vs卢森堡
    葡萄牙vs卢森堡在线直播:2021年欧洲杯预选赛比赛时间和地点这场比赛将于2021年10月9日在葡萄牙的利斯本进行。比赛时间为当地时间晚上7点45分。球队情况葡萄牙是世界足坛的强队之一,他们在2016年欧洲杯上夺得冠军,并在2019年获得了欧洲国家联赛的冠军。卢森堡则是一支较为弱小的球队,但他们仍然有一些不错的球员。葡萄牙已经确认了他们将参加2021年欧洲杯,而卢森堡则已经被淘汰。在线直播信息如果您是一名球迷,并且想要观看葡萄牙vs卢森堡的比赛,那么您可以选择在线直播。不同的...
  • 葡萄牙球队介绍

    葡萄牙球队介绍
      球队简介:   葡萄牙队于1914年成立,由葡萄牙足总管理,葡萄牙队是唯一获誉“欧洲的巴西队”美称的球队,但在世界大赛上鲜有优秀的表现,世界杯上最好成绩是在1966年英格兰世界杯上的第三名。   一直以来,葡萄牙都称不上是一支强队,迄今只曾五次杀入世界杯决赛周,最早的一次是在1966年,当届取得季军。其中有“黑豹”之称的尤西比奥在打进9球,成为1966年世界杯最佳射手。随后要等到20年后,在1986年葡萄牙才再次...